話說函谷關(之二)道家之源
2013/10/9 17:01:2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函谷關是個十分神奇的地方。它不僅是一處軍事要塞的關隘,同時也是道教的發祥地。那部彪炳千秋、享譽海內外的《道德經》就誕生在這里,因此,函谷關也有道家之源和東方哲學搖籃的美稱。
走進雄偉的關樓,其南側高嶺上的不遠處,有一間座北朝南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筑,名曰:“太初宮”。這就是當年著寫《道德經》的地方。所謂的太初,在道教中是指天地最初形成的元氣或最初形成的狀態。走進太初宮,迎面是一位鶴發童顏、正在提筆著述的老者塑像。這,就是東方的先哲、智慧的化身、道教的鼻祖老子。
再由此往南,百余米處有一高臺,高臺上建有一挑角的兩層樓閣,名曰“瞻紫樓”,成語“紫氣東來”便出自這里。它和太初宮一樣,都與老子著經的故事密切相關。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載:“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疆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修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所終。”
相傳,當年函谷關關令尹喜善觀天象,精通易經。一天,尹喜登上高臺,發現東方有一團紫氣由遠及近地飄來。尹喜欣悅,俗話說,祥云至,必有貴人來,看來要有哪個圣賢之人不期而至了。于是,命令下屬清掃關樓內外,準備迎接貴客。他也沐浴更衣,靜靜等候。傍晚,果然有位皓首長髯的老者騎著青牛,涉過澗河,緩緩向西而來。走至近旁,尹喜眼睛一亮,這不是自己曾經在洛陽和孔子一齊問理求教過的老師、周朝的柱下史、史學大家老子李耳嗎?于是,急忙上前施禮迎接,并安排了食宿。
師生二人難得一見,打開話匣更是無話不談。原來,老子看到周室衰敗,朝政廢弛,自己的進言也得不到重視,失意之下,便決定經函谷關到西域講學和隱居。尹喜一聽這話,便安慰和挽留老子不妨多歇息幾天。已經八旬的老子,遠途跋涉,身心都已疲憊,便答應下來。老子作客期間,尹喜對他照顧的非常周到,幾乎天天不離地熱情服侍。老子心中十分過意不去,再三提出要過關西去。尹喜勸慰老師:“您老人家西去講學和隱居都不是多急的事情,您不妨在此讀書和著述,把您的主張和想法留給后人。再說,您老都這么大的年紀了,此去隱居,學生這輩子怕再也見不到您老了。這里山清水秀,遠離市井,您也可以在這里隱居呀。”
老子聽尹喜要他留下來寫書,不免心動。是呀,自己滿腹經綸,雖常講學,但無講稿,若是在此把講稿寫出來,百年后也可留與后人,豈不更好。何況學生一再挽留誠邀,一番盛情也不好推卻,于是就答應留下來著書立說。
翌日,坐在桌案旁構思文章的老子,久久不知如何開頭。便放下筆,走出房子,來到關樓上。四處眺望,心胸豁然開朗。高爽秋空,一碧萬頃;莽莽沃野,一展蒼黃;滔滔澗河,奔流不息。眼前的美景使他情不自禁,多日的煩惱隨風飄散,豪情頓至。是呀,浩浩宇宙,無限包容……想到此,他激動地返回住室,提筆寫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處于亢奮狀態的老子,開篇便筆若懸河,一筆揮就了八十一章的奇文。這就是后來被奉為道教經典的《道德經》。
《道德經》博大精深,文約義豐。分“道經”、“德經”上下篇,涉及到宗教、哲學、政治、文化、軍事、養生等諸多方面,共計5000多字。千百年來,它的哲學思想對中國乃至世界的宗教、政治等方面,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作為世界文化名著,其發行量和影響僅次于《圣經》,位居第二。由此可見其無窮的智慧和魅力——這真是:一座千年不朽的雄關/一部五千哲言的圣典/觀之那么雄偉/讀之那么解饞/哦,《道德經》/哦,“函谷關”/你這九州要塞/你這道家之源/你讓老子的思想在此升華/你讓道德文明惠及了整個天下/啊,道家之源函谷關/你是炎黃子孫的驕傲/你是世界人民向往的精神樂園。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靈寶市文廣新網(2013-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