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三門峽 >> 走進三門峽 >> 印象三門峽 >> 瀏覽三門峽

黃河古棧道

2013/10/10 11:37:25 點擊數: 【字體:

黃河古棧道

黃河古棧道

黃河古棧道
 

    黃河古棧道位于三門峽大壩下游北岸緊靠黃河的陡壁懸崖上,共有兩條。一條離河面較高,一條離河面較低,都是緊挨著石壁的沖擊處開鑿的。

    從遺跡上可以看出,黃河古棧道是在緊靠三門峽谷的黃河兩岸徒壁的河水沖擊處開鑿出一條狹窄的石路,再在路斷處鑿上一排深深的四方洞,然后塞上木樁搭成小道,供船夫們在上面拉纖上溯。現在的漕運遺跡在三門峽共有兩條,一條離河面較高,一條離河面較低。開鑿在棧道壁上的一個挨一個的四方洞和牛鼻孔形穿孔,今天仍然清晰可見,這些四方洞,散布整個棧道的石壁上,大約有八、九百個。古時人們在石洞上釘進木樁,借此向石壁攀登。牛鼻可讓纖夫系上繩索攀援,遇到風浪時即可就近把船栓住。凡是來往的船只,十有八九要在此被河水吞沒。曾經有詩這樣形容“鬼門幽幽深百篙,人們逼窄愈兩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輕鴻毛”。所以從西漢開始,每年的枯水季節,朝廷都要征調大量的人力物力對這一段黃河進行疏通,并修鑿棧道。

    今天登上古棧道,還會發現開鑿在棧道壁上的一個挨一個的四方洞和牛鼻形穿孔。這些四方洞,散布在整個棧道的石壁上,大約有八九百個。古時石洞上釘進木樁,人們借以向石壁攀登。“牛鼻”是系上繩索讓纖夫攀援,遇到風浪,還可就近把船栓住。

    黃河古棧道不僅是古代黃河纖夫艱苦生活的真實寫照,而且也是研究我國東西交通史和黃河漕運史的珍貴文物。

    黃河古棧道 - 歷史淵緣      

    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都關中,到漢王朝結束的400多年間,由于要運送糧食給京師,陸路運輸受運輸工具及崤函古道艱險難行的制約,黃河漕運就成了當時唯一的運輸渠道。由于黃河中游河道比較大、水流急,逆流航行困難,特別是三門峽天險的阻隔,給黃河漕運帶來難以克服的障礙,造成巨大的運輸成本。為保證漕運的正常運行,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對黃河三門峽河道疏治。當時,對三門峽天險大規模整治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就是疏鑿航道和開鑿供纖夫行走的棧道。

    何謂棧道?《韻會》說“小橋曰棧”;《淮南子》稱“飛閣復道相通也”;《辭海》釋“棧道”:“我國古代在峭巖陡壁上鑿孔、架木、鋪板而成的一種道路。”由此看來,棧道,就是在懸崖絕壁上鑿孔架橋連結而成的一種通道。用這種辦法辟出的道路,堪稱我國古代交通史上的一個奇跡!

    黃河漕運棧道西起三門峽,東到神池縣與新安縣交界處的“八里胡同”。1955年至1957年,為配合三門峽大壩的修建,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位于黃河北岸、平陸縣境內的“三門峽”長達625米的棧道和散落在大壩下游的7段棧道遺跡進行了實地考察。1998年,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在河南新安縣八里胡同峽長約5.5――6公里的黃河南北兩岸,又發現古棧道遺跡14段。現在,原“三門峽”長達625米的棧道,因1958年修三門峽大壩已不復存在。

    黃河古棧道 - 遺跡考察

    1997年春季至秋季,為配合小浪底水庫工程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組織力量對豫西峽谷內山西平陸、夏縣、垣曲三縣沿河百里地段的黃河棧道遺跡進行了詳細考察,發現黃河古棧道遺跡40余處,累計5000余米長。這一成果與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對位于小浪底水利樞紐上游的漢代大型建筑遺址的發掘成果,一起被評為1998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黃河古棧道遺跡主要分布在平陸縣境內,計有32段,累計長約4032余米。在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名單上。

    199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發現的40處黃河棧道遺跡,由西向東,依次主要散布在平陸縣境內的五一石膏廠、關窯、杜家莊、大集、西寨、東寨、糧宿、老莊、馮家底、張嶺村溜溜窩、煤窯凹、西河頭渡口、老鴉石,夏縣的任家堆、小堆、大堆,垣曲的魯家圪塔、五福澗、安窩、馬蹄窩等20個村莊、廠礦的范圍之內。棧道依山傍河,蜿蜒如蛇;時斷時續,氣勢磅礴。棧道上殘存的壁孔、底孔、橋槽、壁槽與立式轉筒遺跡,類型各異,數量繁多。

    黃河古棧道 - 遺跡形態      

    棧道大多依山開鑿,其外側臨河,內壁為巖。頂部一般呈弧形,高距路面3米左右,成“凹”形通道。其路面寬窄不一,保存較好者,現存寬度可達2.5米多。棧道的走勢基本呈水平狀,有些地段也有起伏,這主要依古代的地形走勢而定,同時考慮到節省功力、材料等原因,所以,棧道面距河面的高度在2米至10米之間不等。棧道由巖石上開鑿的方形壁孔、牛鼻形壁孔、底孔、橋槽等,然后再插以木梁,梁上鋪板而形成。現在,棧道上的木構件雖蕩然無存,但各種壁孔和底孔仍殘留于通道的巖石上。據初步統計,1997年平陸、夏縣、垣曲三縣境內發現的40處黃河棧道遺跡中,尚有大、小方形壁孔1000余個,牛鼻形壁孔600多個,大型槽孔60余個,立式轉筒工程遺跡21處,歷代題記和石刻畫40余處。

    方形壁孔:其作用是固定橫列在棧道路面上的木梁,故開鑿在貼近棧道路面的巖壁上,且以尺寸不同而大小有別。在一些地段,有時只有一種壁孔,而在另一些地段,則有兩種壁孔。無論是大方形壁孔,還是小方形壁孔,其間距都大致相等。個別特殊地段,間距稍有不同。在同一地段出現大、小方形壁孔同時存在的現象,筆者認為,這是其兩種方形壁孔開鑿時代不同所出現的差異。

    牛鼻形壁孔:是以其形似“牛鼻”而命名。一般鑿刻在距棧道路面1米高的巖壁上,其主要是供纖夫挽船時手拉助力的。其排列狀況可分五種情形。1、兩孔呈左右排列。2、兩孔為上下排列,鼻梁為橫形。3、兩鼻梁左右排列三孔。4、兩鼻孔左右排列、緊緊相連。5、兩鼻孔上下排列,緊緊相連。其中以第1種情形最為常見,數量也居多,占牛鼻形壁孔發現總數的90%以上。

    棧道上的底孔大小不等,有方形和圓形兩種。多數排列有序,如與方形壁孔在一條直線的底孔,是用來支撐和固定路面橫向木梁的;與方形壁孔不在一條直線上的,鑿在棧道外側,間距也相差不多的底孔,就是固定路面縱向木梁的,或者是護欄的底孔。兩個一組排列的大型圓底孔,可能為建筑柱洞。

    橋槽:即棧橋兩端的槽孔。所謂棧橋,唐代又稱棧梁。就是在棧道斷裂的巖石兩端,開鑿出一種近似長條形、尺寸也大的槽孔。然后安放縱向木梁,再在梁上鋪板,搭成連接兩端的棧橋,供纖夫從上面通過。黃河棧道的橋槽遺跡,有兩槽并列,也有只見一端一槽的現象。在橋槽底部中間,往往又套鑿一個小底孔,用以安裝木楔固定橋梁。

    21處立式轉筒工程遺跡,均發現于山崖凸出的棧道拐彎處,通常這里的棧道內側巖壁上都有數道深淺不一的繩磨槽痕,最深的可達30厘米左右,系纖夫挽船時繩磨所致。立式轉筒工程遺跡由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部是在距棧道路面1.5米左右的巖壁上,鑿一個或大或小的方形壁孔。下部是在與此壁孔垂直相應的地面巖石上,鑿有一個圓形底盤,底盤中間又鑿一個或兩個淺圓窩,窩呈鍋底形,且被磨得十分光滑,這說明是經過重物長久旋轉所致。此外,在方形壁孔與圓形底盤之間緊貼棧道路面的巖壁上,有一半圓柱形壁槽,此壁槽打破巖壁上的繩槽。如果將這上、中、下三部分現象聯系起來考慮的話,就會得出:在壁孔、底盤和半圓柱壁槽之中,原有一種立式轉筒狀的機械裝置。其作用是避免纖繩直接磨在巖壁上。多數發現地點,轉筒遺跡只有一個,然在棧道轉彎度較緩的地方,也有兩個甚至三個轉筒遺跡并存的情況。這一發現,無疑對研究黃河漕運設施與古代科學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區政府辦(2012-03-20)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