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陜縣,你也許不知道那里的天井窯院;不看天井窯院,你也許不知道被視為“人類建筑文化母型”的奧妙之處。陜縣被譽為“中國天井窯院文化之鄉”,天井窯院也是中國民俗文化遺產。在第17屆中國三門峽國際黃河旅游節即將到來之際,記者走訪了陜縣西張村鎮廟上村等一些天井窯院所在的村落后,提議在這個旅游節,不妨到陜縣看天井窯院去!
天井窯院訪老人
天井窯院還有一個名字——地坑院,是黃土高原天然黃土層下孕育的一種特殊建筑。4月是春暖花開的時節,陽光暖暖地照在西張村鎮的各道塬上。塬在河南并不多見,但對豫西人來說卻不陌生,它其實就是因流水沖刷而成的平坦高臺,由很厚的黃土構成,聞名四方的天井窯院就分布在這些塬區。
記者徒步到廟上村時已是正午,在一座古老的天井窯院里,我們看到院子里臨時搭建的灶臺前,有一位老人正在蒸饃,便順著地下巷道進入,敲開了老人的大門。老人并不知道記者的來意,但是很熱情地接待我們。她一會兒拿水果一會兒端茶遞水,高興地說:“你們隨便看隨便看,哪個屋子都可以進的。”
老人居住的天井窯院有些年頭了,但里里外外收拾得干干凈凈。這座天井窯院獨門獨院,院落四周黃土壁立,滿地青磚與入戶門洞的墻磚拱圈互為點綴,遙相呼應。東南西北共挖有8孔窯洞,廚房、儲藏間、客堂、臥室一應俱全,生活起居的格局頗顯古風古韻。窯洞內的拱頂如同蒼穹,典雅之中盡顯渾然天成。記者將老人扶回灶臺前,與她閑聊起來。
老人名叫員磨環,今年79歲,身體健康,腿腳十分靈便。她有兩個兒子5個女兒,都已成家另居。因為家中地少,種麥子與蘋果樹收入一般,目前都外出打工了。老人說,他老伴這會兒正在幫人家蓋房子,中午有人管飯。說起她的天井窯院,老人頗為自豪,稱這座院至少有200年歷史了,她的祖上三代就住在這兒。冬天天冷時,在大炕灶做飯,因為大炕灶連著土炕,飯菜做好后土炕也熱了;夏天住著很涼快,窯洞里住著冬暖夏涼,比空調房強太多了。記者問她住在這里習慣嗎?老人說:“當然習慣了,我都快住了一輩子了。天井窯院很安全,小門一落鎖外人無法入內。遇到刮大風的天氣,院內一點兒也不受影響;天睛時,就把所有窯門打開,通風走氣兒,保持窯內干燥;下雨了,院內都有滲水井,從來沒遇到水淹院子的情況。早先,通往地面的臺階通道旁都打有吃水井,現在不用了,因為政府給每家都安上了自來水,吃水更方便了。”辭別老人時,我們問及她家的收入情況,她說,她和老伴雖然只有兩畝地,不算農藥、化肥、人力投入,一年有5000元收入,基本上夠開銷了。
天井窯院真神奇
也許現代人更加向往陶淵明式的田園生活,不是為了逃離紅塵,而是為了躲避城市的喧囂與繁雜。在陜縣,如果能找一座天井窯院小住幾日,體驗一次田園般的閑適與寧靜,也許真是一樁樂事。提起窯洞居住方式,人們并不陌生,如陜西、甘肅、山西均有依崖掏建的供人居住的窯洞,甚至也有就地挖坑掏窯而住的,但與陜縣的“三道塬”——張汴塬、張村塬、東凡塬相比,可謂天壤之別。因為這里密布的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地坑式窯院讓人嘖嘖稱奇,所謂“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便是天井窯院的真實寫照。
據西張村鎮黨委副書記張建軍介紹,天井窯院作為人類早期的穴居,已有5000年歷史。早期,豫西先民是借助崖壁掏挖而建,因為豫西也是人類文明發祥地之一,可以這樣說,自從這里有了先民便有了窯洞與天井窯院。
西張村鎮為三門峽境內第二大人口鄉鎮,陜縣的天井窯院有上萬座,主要分布在張汴塬、張村塬、東凡塬三大塬上。據介紹,張村塬居住在天井窯院中的人曾經多達6萬人,張汴塬為1.2萬人,東凡塬為9000人。當地人為何要住天井窯院?天井窯院這種建筑緣何又在地平線以下?這種建筑的奇妙之處又在哪里?
西張村鎮副鎮長張小巷說,陜縣一帶的黃土具有很強的直立性,而且抗震、抗壓,深度在10米之內的土質黏性好,具有隔熱、隔音效果。
天井窯院雖然是挖地而建,但其合理的布局卻充分展現了儒、道學說的思想光芒。因為天井窯院在建之前,通常會請風水先生,依據易經八卦來決定是否修建。日子看好了,放鞭祭祀后,在院子正中和四個角各挖三锨土——“破土”,然后才能動工。據相關資料介紹,天井窯院的院落一般分四種類型:一是長方形的東震宅,鑿8孔窯,南北各3孔,東西各1孔,門為正南方,廚房設在東南方;二是長方形的南離宅,鑿窯8至12孔,門為正東方,廚房設在東南方;三是正方形的西四宅,鑿10孔窯,東西各3孔,南北各2孔,門走東北方,廚房設在西北;四是長方形北坎宅,鑿8至12孔窯,門走東南方,廚房正東。東西南北各按易經八卦排列。
建造天井窯院,當地還有一些有趣的講究,就是窯要帶“五”、炕要有“七”。三門峽群眾藝術館館長員更厚說,一般情況,主窯為九五窯,即寬9尺、高9尺5寸,其他窯系八五窯,即寬8尺、高8尺5寸。廚窯就是主人的臥室,灶與炕相通,飯熟炕熱,可謂一舉兩得。而盤炕時擇日要有“七”,長寬中也要有“七”,如炕長為6尺7寸、寬為4尺7寸。
因為“七”與“妻”諧音,寓意“與妻同床,白頭偕老”。他說,大多數天井窯院通往地面的過道都很普通,也有的人家利用青磚鋪道、磚砌門腦,俗稱“窮院子,富門樓”。窯洞一般高三四米、深10米。有的窯洞內還開挖了拐窯,作儲藏室用。主窯一般為3窗1門,其他的窯多為2窗1門,高度要低于主窯。通常主人都在地坑院內栽樹,但有“前不栽桑,后不栽柳,當院不栽鬼拍手(楊樹)”的講究。因為“桑”與“喪”同音,柳是喪仗木料,楊樹葉子隨風而響,都不吉利。于是,“前栽梨樹后有榆,中間要栽石榴樹”就流行于各個天井窯院了。當地人認為,“梨”與“利”同音,榆樹又名榆錢樹,多籽的石榴當然寓意“多子多福”了。
說到住天井窯院的好處,張建軍說:“窯院里的土炕對老年人來說是一種福音。睡土炕的老年人很少有人腰酸背痛,因為人與土氣相接,對身體好,也能吸收地氣。對小孩子來說,身上出痱子或被蚊蟲叮咬,用天井窯院的老土一抹很快就好了;腳氣嚴重的人,把腳指埋入曬得滾燙的老土中,幾次后也能痊愈。而且,天井窯院還能防震,因為地動它動,隨著大地的脈搏而跳動。當然,它也有缺點,那就是占地太大,不利于老年人出行。”
雖然天井窯院具有悠久的歷史,但在抗日戰爭之前,西張村鎮一帶大多數群眾除了住在天井窯院外,地面上也住著一部分人。在西張村第七組,72歲的員本固與74歲的員重讓老人告訴記者,當年日本鬼子在村里實行“三光政策”,燒光了建于地面上的房子,這才把地面上的住戶趕到了地下。加上開挖天井窯院居住比較省錢,幾乎全體村民都住在了地下。為了躲避危險,甚至把七八座天井窯院打通。“現在,大家的條件好了,當然搬到上面住了。別說是年輕人,就連老年人也很少再住窯呀!”員重讓老人說。
天井窯院真神奇
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記者在廟上村及張一村、張二村等村采訪時,發現昔日那種“見樹不見村,進村不見房”的景致早已消失。在西張村第七組,只見一排排兩層小樓立于地平線上。在一個廢棄的天井窯院東側上方,幾位七八十歲的老太太正圍在一起聊天兒。而百米開外一片剛被夯土機壓平的空地上,一群民工正在“吭哧吭哧”地打地基蓋新房。旁邊,幾個小孩正在追逐奔跑,他們也許并不知道,自己腳下踩著的土地,正是一段祖輩們曾經創造的輝煌歷史。記者轉遍村里的天井窯院,已鮮見有人居住,都是人去院空。見我們拍攝廢棄的天井窯院,一位老太太說:“這爛窯有什么好拍的?”記者問道:“為什么叫爛窯?”老太太說:“就是爛窯嘛,還有誰住呢?”她隨手一指民工們建房的地方,“看見沒有,這么大的一片地方,以前全是爛窯,現在全推平了,都蓋房子了。”
另一位老太太指著旁邊一棟兩層小樓說:“年輕人都出去打工掙錢啦!這棟房子,就是主人家兩個閨女去年花了8萬元幫忙蓋的,要是擱在今年,10萬元都不夠!”記者問老人,是住在上面好還是住在窯院里好,老人們都說,當然是上面好了,以前是家里窮,蓋不起房子才在地下掏窯住
比起小洋樓,這種極具特色的民居從生活功能來說自然遜色很多。如今的村道上停滿了各種農用機具,新農村景象日益凸顯。在西張村,不少老人告訴記者,他們這里的地少,靠種田根本不行,而一座12孔窯院就占兩畝地,不適合當地發展。隨著農村生產力的提升,追求更高的物質與精神享受已是必然,年輕人對天井窯院更是不屑一顧。該縣實施退宅還田后,雖說順應了國家的土地政策,卻與傳統文化保護形成了沖突。正因如此,記者轉遍幾個村子,也沒找到幾家像樣的天井窯院,而在地平線上大興土木的建筑隊隨處可見,與那些敗落、坍塌的天井窯院形成鮮明的對比。
張建軍告訴記者,據北京的民俗專家稱,與蒙古包、福建土樓相比,陜縣的天井窯院更符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條件,因為申報世遺的條件必須具有真實性、唯一性、研究性和實用價值性。目前,發展經濟與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在不少地方存在沖突,而天井窯院這種古老的建筑也同樣面臨著消亡的危險。
記者在西張村鎮的趙村采訪時,恰逢小學生們放學,我們連續詢問多名小學生有沒有住過天井窯院,他們的回答相同,那就是沒有一人住過,都是在新房子里長大。
天井窯院居住條件雖然十分簡單,但其構思奇特、造型精妙、設計合理,有“地下四合院”之稱,是當地人民發揮創新精神的歷史見證,是了解當地民風民俗的活資料,更是研究人類原始穴居歷史的實物見證。那么,作為中華文明歷史遺產的天井窯院,是否真的會從此消亡呢?答案是否定的——
要以開發促保護
為了保護天井窯院與開發旅游資源,2003年西張村鎮就在廟上村實施了一系列的計劃,由政府出資30多萬元購買了5座天井窯院,并重新修建攔馬墻、大門與小橋等,開發出旅游項目。 張建軍說,當時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天井窯院,但是資金有限,就增設了餐飲住宿功能,以開發促保護。
近年來,隨著旅游產業逐漸升溫,陜縣對西張村鎮提出了“一有地坑院,二有南溝剪紙,三有磴泥硯”旅游產業開發的總體要求。天井窯院因為奇、特、土、真而倍受中外游客的青睞。游人們可以體驗居住天井窯院的樂趣,感受吃農家飯的本真,觀看民俗婚嫁表演,領略豫西民俗的古風古韻。
據西張村鎮綜治辦主任水衛東介紹,最近幾年,天井窯院每年都會迎來不少外地游客,包括一些時任或離退休的國家領導人,如原政協副主席王文元、原政協副主席張思卿,原國家中組部部長張全景,以及央視、鳳凰衛視、浙江衛視、湖南衛視等媒體。就在記者來此采訪的前幾天,韓國教育電視臺與河南衛視國際部先后前來制作天井窯院的專題節目。
“可以這么說,凡是來到三門峽的名流,都會到這里參觀天井窯院,包括法國及非洲游客。同時,這里還是鄭州大學美術系古建筑的實習基地。根據游客的需要,我們還會組織南溝剪紙與民俗婚嫁表演節目,為游客們助興。”張建軍說,2009年,西張村鎮被河南省政府授予“民俗文化藝術之鄉”稱號;
2010年,廟上村地坑院營造技藝被文化部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西張村鎮被河南省文化廳授予“特色文化產業鄉鎮”稱號。為了更好地保護天井窯院,廟上村還開發出“抗日洞”風景區、“血淚井”紀念區、現代新居“地坑院”改造區與傳統民俗“地坑院”保護區等,這些景點因為魅力獨特,已是聲譽漸盛。 隨著旅游開發和保護力度的進一步加大,天井窯院必將煥發出新的生機,不會成為最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