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 劉慶柱
地處河南西部、陜西東部、山西南部的三門峽地區,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地區,這里的考古學文化遺存從舊石器時代到歷史時期的元明時代延續不斷。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使之很早就成為考古學家關注的地區。
翻開中國考古學史,可以看到中國考古學的序幕從這里拉開,其標志是中國的第一個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的命名地就在三門峽澠池的仰韶村。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也是從這里起步,三門峽地區堪稱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的“圣地”。
談到仰韶村與仰韶文化,首先要提到的就應該是歷史大幕的開啟人——瑞典著名科學家安特生。他作為當時中國政府邀請的外國專家,早在1914年就來到中國,協助中國地質學家開展地質科學研究工作。地質學與史前考古學的“天然”學科聯系,使他很早就關注到中國史前考古學。1920年,安特生就發表了他的最早一篇考古學論文——《中國新石器類型的石器》。1920年底,安特生安排中國地質調查所的業務人員,在澠池仰韶村一帶尋找到數百件磨制石器。其后不久,安特生在仰韶村史前遺址開展了考古調查,確定了對其進行考古發掘。1921年秋季,征得中國政府同意,由安特生負責,中國地質調查所對澠池縣仰韶村及其附近地區的史前遺址正式考古發掘。這次發掘,確立了中國石器時代的存在,命名為“仰韶文化”,使這里成為了仰韶文化的第一個發現地。1923年,安特生根據仰韶村遺址的考古發掘資料,將仰韶村史前遺存視為早期中國人的文化,撰寫、發表了《中華遠古之文化》。由此,三門峽及其澠池仰韶村便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使之聞名遐爾。三門峽的澠池仰韶村也造就了一代偉大的、世界著名的考古學家——安特生。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的考古發現,又使三門峽地區的人類歷史活動從新石器時代上溯到更為久遠的舊石器時代。在三門峽、靈寶、澠池、盧氏等地均發現了舊石器時代遺存或古人類化石,其時間跨度幾乎涵蓋了整個舊石器時代,這里成為河南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最為豐富、最為重要的地區之一。
繼20世紀20年代仰韶文化發現之后,20世紀50年代以來,三門峽地區的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層出不窮。新中國建立伊始,夏鼐先生就主持了對澠池仰韶村遺址的第二次考古發掘。20世紀50年代中葉,考古工作者又對陜縣廟底溝遺址、三里橋遺址和靈寶西坡遺址等進行了大面積、長時間的考古發掘。上述考古,確立了以陜縣廟底溝遺址命名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屬于這一類型的重要考古發現還有陜西華縣泉護村遺址、山西夏縣西陰村遺址和洪洞耿壁遺址、靈寶西坡遺址等。尤其要特別指出的是靈寶西坡遺址,近年來的6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其中位于西坡遺址中心區的兩座特大房址和3座大型墓葬尤為重要。特大房址F105的主室面積204平方米、F106室內面積240平方米,房子的墻壁和居住面均涂成紅色。3座大型墓葬的規模之大、葬具和隨葬品處理之復雜,都是前所未有的。房址“建筑是凝固的歷史”,墓葬是“陽間”生活的折射。上述特大房址與大型墓葬的考古發現,反映了距今5600年以前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考古學文化特色,再現了以靈寶西坡遺址為代表的廟底溝類型社會文明化進程,使之成為目前考古發現所知的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仰韶文化中心。近年來,各地開展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工作證實,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分布范圍遠遠超出三門峽地區乃至中原地區,廟底溝類型已經東達河南東部、西到甘肅東部、南至湖北、北入河套。至于廟底溝類型的考古學文化影響更為廣闊,東到沿海、西至甘青、南及長江南北、北達長城內外,其范圍遍及大半個中國。這是迄今為止所知道的中國大地分布與影響范圍最大的史前考古學文化。
在多元一體、“滿天星斗”的中華文明中,以三門峽陜縣廟底溝遺址命名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是“滿天星斗”中最為耀眼的“恒星”。它與同時期古老中國大地上的其他考古學文化相比較,不是半斤八兩的關系,它是華夏文化的母體文化或主體文化。其考古學文化的社會歷史“權重”,在中華文明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學術地位。之所以這樣說,因為中華文明的核心文化是“中原龍山文化”,而“中原龍山文化”是從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中發展出來的。這里的“中原”涵蓋了豫西、晉中南和關中東部地區。三門峽地區就位于“中原龍山文化”的中心地帶。夏文化直接承襲于“中原龍山文化”,最早的“中國”應該說就是從三門峽地區走出去的。這里是最早的中國古代王朝——夏王朝與商代早期王朝都城的京畿之地,這種政治、文化區位優勢,一直從夏商王國時代延續到漢唐盛世。
自西周至隋唐時代,長安和洛陽相繼為歷代王朝都城,號稱東西“兩京”,而三門峽地區又位于洛陽與長安東西之間。不論這些王朝的都城在長安或洛陽,這里均為京畿重地。因此,三門峽地區歷史時期的許多考古發現,在中國考古學史上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諸如三門峽虢國上陽城遺址和虢國墓地、三門峽秦墓與向陽漢墓、黃河古棧道、鴻慶寺石窟、隋唐東都離宮遺址、三門峽廟底溝唐宋墓葬、宋代陜州漏澤園遺址等。
近一個世紀以來,三門峽地區考古發現資料極為豐富,從時代上包括了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夏商周三代、秦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考古發現,幾乎涵蓋了中國歷史上的所有時代;從考古發現資料內容上看,既有古人類化石、舊石器及新石器時代遺址等,又有歷史時期考古的城址、墓葬、棧道、石窟及其他相關遺物。田野考古資料既是考古學研究的基礎,又是推進學術新進展的動力。三門峽地區田野考古多年來取得了豐富的田野考古新發現,“新材料出新學問”,使之與三門峽地區相關的考古學研究一同結下累累碩果,這是一筆巨大的學術財富。但是,由于三門峽地區的田野考古簡報、報告及考古研究論文等不少已發表或出版多年,而且又多發表于各種相關學術刊物上,這對從事、關心三門峽地區考古的工作人員來說,要想看到這些考古文獻就不太容易了。為了最大程度地發揮三門峽地區考古研究學術成果的社會作用,進一步促進三門峽地區考古科學事業的發展,三門峽地區的學術同人,將歷年來發表的有關三門峽地區的考古學術著述會聚起來,完成了《三門峽地區考古集成》這部著作。該書的編輯工作始于2008年,由久昌先生主持編輯,歷時三年方才問世,其間所遇到的困難和投入了多少精力不難想見。筆者認為,這是造福當代、惠及將來的舉措,必將為三門峽地區考古事業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實在值得慶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