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運城出發沿運三高速公路去三門峽,路途雖不甚長,但全是盤山路,盡管路面比運風高速強多了,可是車速無法超過90公里,基本愧對高速二字。
晉豫之間以一座黃河公路橋相連,河水波瀾不驚,緩緩流淌,完全不是想象中的宏偉壯闊。
虢國博物館建在眾多墓穴遺址之上,郭姓游客一律免費。從整個博物館的最高處----望河樓可以清晰地看到母親河蜿蜒在晉豫之間。參觀路線從上往下,依序進行,不走彎路、回頭路,借鑒了西方的先進經驗。可惜沒有為殘疾人著想,某些地方雖然也標明殘疾人通道,但是坡極陡,推輪椅而上是絕對不可能的。
作為非專業人士,印象最深的莫過于梁姬夫人的玉佩飾物,光彩奪目,做工考究,即使拿到今日也是專家大師級的作品。遙想春秋時期的一個小諸侯國,盡然有如此手工造詣,不能不令人驚嘆。
下一個旅游項目是黃河大壩。小時候就聽老人說,三門峽由人、鬼、神三門組成,兇險至極,尤其船過峽谷之后,直奔一座河中小山沖去,此山得一成語“中流砥柱”,又戲稱“朝我來”。
想象中,一葉孤舟在波濤洶涌的河面上東躲西藏,好不容易過得鬼門關,又面臨船毀人亡的慘劇,不覺毛骨悚然。
等到了大壩,又是大失所望,三門并成了一座大壩,“朝我來”只不過是一塊還算大的石頭而已。河對面山西境內隱約有古棧道的痕跡,山也稱得上蔥綠。這一邊則是煙霧繚繞,壩的旁邊就有幾個小工廠,煞風景的很。
大壩中央有一標記----一步跨兩省,左右兩腳分別踩在設定好的水泥印中,整個身體就從中分屬晉豫兩省,值得拍張照片。
三門峽行的最大收獲是對河南人形象的再認識。網上關于河南人種種不堪的言辭難免讓人發毛。古人云: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可是,無論在虢國公園還是博物館、大壩上,感受到的卻是濃濃的親情。老爺子腿腳不便,于是總有人讓座,甚至搬椅子遞板凳。問路也總是不厭其煩的為你講解。這樣的人本已不多,何況是出現了一組人群。所以,我想說,三門峽人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