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三門峽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三門峽

回鄉游記 河南三門峽

2013/10/29 9:09:58 點擊數: 【字體:

 

    埃及旅游歸來,準備帶兒子回甘肅張家川回族自治縣老家看看爸爸媽媽,由于十天之內沒有火車票,只有自己開車前往了。不過也好,途中順便可以帶兒子去一些有意思的地方,第一站便是三門峽。

  運氣還不錯,這一天路上沒下雨,很順利就到了三門峽市。

  第二天天不作美,下起了大雨,但這還是沒有阻擋我們去虢國博物館和三門峽大壩。

  虢國博物館位于三門峽市區北上村嶺,是在取得驚世發現的虢國貴族墓葬群的中心區域建設起來的一座綜合性、全面展示虢國文化的博物館,由虢國春秋、虢國出土文物展、梁姬墓出土文物展、虢國車馬坑展幾個專題展館組成。虢國貴族墓葬群總面積58萬平方米,在經文物部門鉆探的14萬平方米內,共有各種貴族墓葬142座。其中,大中型墓葬19座,車馬坑12座,其它種類的祭祀坑50余座。在已發掘清理的9座墓葬中,有國君墓2座,太子墓1座,姬妃墓1座,車馬坑2座。共出土銅、鐵、玉、石、金、陶、木、皮革、麻布等九大類文物17000多件。其中出土的大型青銅禮器200余件,大部分鑄有銘文。綴玉面罩被確認為春秋戰國“瞑目”的祖型。玉組串飾為漢代金縷玉衣的前身。出土的八件甬鐘是西周晚期墓葬發掘中唯一完整的一套。由十二件金器組成的黃金帶飾為周代考古中所罕見。大量珍貴兵器,尤其是玉柄銅芯鐵劍的出土,被確認為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實物,它的發現將中國冶鐵的年代上溯了—個多世紀,堪稱“中華第一劍”。

  虢國貴族墓地的重大發現,對研究虢國乃至西周的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制度以及冶金、交通、紡織、古代戰爭等各個方面,都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價值。虢國貴族墓地出土文物在1990年、1994年連續兩年被國家文物局列為全國十大考古重大發現之一。1996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壩內建了一個水晶宮,養了不同種類的魚,很有意思,真有點水晶宮的味道三門峽大壩被稱作“萬里黃河第一壩”,是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黃河上興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樞紐工程。滂沱大雨中,站在壩頂,看腳下黃河滾滾東流去,讓人豪氣萬千,感慨萬端。

  20世紀50年代的新中國,三門峽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全國各地的水利精英,為了把黃河的事情辦好,齊奔三門峽,修建了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這座新中國水利史上最值得紀念的大壩,這座當年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唯一的一個水利工程。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開工,1961年建成,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大壩的建成結束了黃河三年兩決口的局面,使兩岸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大壩主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長713.2米,最大壩高106米;副壩為鋼筋混凝土心墻,長144米,最大壩高24米;主、副壩總長857.2米。電站廠房為壩后式,全長223.88米,寬26.2米,可安裝8臺發電機組,現有7臺機組,發電量41萬千瓦,為低水頭徑流發電。

  黃河自古以來都被人們認為是一條狂暴的害河,水情復雜而又難以治理。其實在黃河的源頭是清澈見底的溪流,從源頭到寧夏回族自治區,黃河都是一條百利而無一害的好河,到了中游黃土高原地帶,黃河攜卷著大量的泥沙,奔騰而來,咆哮而去,形成了世界有名的“黃色河流”。而到了下游,由于流速減緩,泥沙沉淀,導致河床逐年抬高,形成“懸河”奇觀,直接威脅黃河下游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因此,黃河的危害一直是歷代統治者的心腹之患。新中國一成立,黨和國家領導人立即著手治理黃河。但因為三門峽大壩的原設計是蘇聯專家,而他們對黃河的泥沙問題又了解不多,所以在設計時只求壩高庫容大,忽視了泥沙淤積問題,致使5年間泥沙淤積量達5041立方米。從1964年開始,對大壩工程多次進行改建,最終使庫區雨季大為減輕,進出庫泥沙基本平衡,實現了防洪、防凌、灌溉和發電、供水等綜合效益。僅發電一項,截止1986年已收回國家對這項工程的全部投資。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為世界各國治理多泥沙河流和渾水發電,不僅做了有宜嘗試,而且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黃河上的第一座大壩選擇建在三門峽,是因為三門峽具備當時建壩的多種有利條件:一是三門峽谷是黃河中游河道最狹窄的河段,便于截流;二是黃河三門峽谷水流湍急,建壩后容易發電;三是三門峽谷屬石質峽谷,地質條件優越;四是人門、鬼門、神門三島屬巖石島結構,可作為壩基,有利于施工導流;五是三門峽位于黃河中游的下段,是黃河上的最后一道峽谷,攔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積大,能最大限度減輕下游水害。三門峽大壩的建設,始終都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注。周恩來總理曾三次到工地現場。主持會議,研究工程建設問題。劉少奇、董必武、鄧小平、李先念、彭真、陳云、陳毅、李富春、聶榮臻、彭德懷、鄧穎超、羅榮桓、陶鑄、郭沫若、習仲勛、萬里、李鵬、胡啟立等領導同志也都曾來此指導工作。董必武同志視察了三門峽大壩以后,曾欣然命筆《觀三門峽樞紐工程》四章,并為建設者寫下“功邁大禹”的題詞。郭沫若視察后寫道:“鬼斧神工天作險,人工民斧險為夷;三門峽上英雄漢,動地驚天大史詩。”1999年6月19日,江澤民總書記親臨三門峽大壩視察,對工程的建設和發展給予了極大的關懷。

  三門峽大壩建成后,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6月庫區蓄水時,黃河便在三門峽谷形成了一個美麗的湖泊,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從三門峽大壩至山西芮城大禹渡120公里間,碧波粼粼,一望無際,似天池銀河。兩岸青山綠樹,綿延不斷,山光水色,相映如畫。春秋冬三季,野鴨成群,大雁結隊,珍貴的白天鵝飛翔在藍天碧水之間。而每年的6月至10月,大壩泄洪放水,怒濤翻卷,峽谷轟鳴,水花飛濺,彩虹凌空,蔚為壯觀。站在三門峽大壩上可飽覽“不盡黃河滾滾來”的雄偉氣勢。

  人類自有歷史安居以來,以治水患修路為大善之舉。站在這宏偉的大壩上,不禁為建國來中國人民戰天斗地的豪邁精神所感動。現在我們在祖先的蔭德庇護下幸福得生活,他們會為自己驕傲,我們也不會忘記他們!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旅游網 2007-12-18
0
下一條:函谷關游記上一條:三門峽之行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