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窯院俗稱地坑院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經(jīng)存在了現(xiàn)在河南三門峽、甘肅慶陽及陜西的部分地區(qū)還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門峽境內(nèi)保存的較好至今仍有100多個地下村落、近萬座天井院依然保持著“進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奇妙地下村莊景象其中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歷史住著六代人。
三門峽陜縣張汴鄉(xiāng)的天井窯院保存尤為完整。由于沒有進行商業(yè)性的旅游開發(fā)當(dāng)?shù)乇3至俗钤嫉奶炀G院的特色。至今仍有相當(dāng)一部分村民在地坑院中生活。地坑院顧名思義就是在地上挖個大坑形成天井然后在坑的四壁上挖出洞穴作為住宅。這種住宅冬暖夏涼是老百姓根據(jù)當(dāng)?shù)氐臍夂驐l件、特別是干旱少雨的情況和土質(zhì)狀況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形式表現(xiàn)出先民們的智慧。
天井式窯洞俗稱“地坑院”,是在平地挖一個6至7米的四方深坑,然后再在坑的四壁鑿?fù)?至12孔窯洞居住。有的窯里還挖有小拐窯,用于儲藏柴草、蔬菜等雜物,以增加使用面積。窯里多用土坯壘成火炕,供人休息。出口是從窯院一角的窯洞內(nèi)鑿出斜坡通向地面,為住戶進出之階梯式通道。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距井口3至4米,打有紅薯窖,可儲藏紅薯,因井水能保持一定溫度和濕度,使紅薯保存得非常新鮮而持久。院中間挖有滲井1個或2個,同窯院深度一樣,直徑一米,底層鋪爐渣50公分左右,供存滲雨水之用。
天井窯院一般為獨門獨院,也有二進院,三進院,即多個井院聯(lián)合。進入村內(nèi),只聞人言笑語,雞鳴狗叫,卻不見村舍房屋,“進村不見人,見樹不見村”就是它的真實寫照。有人稱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過去,村民對修建窯院十分重視,建前必請陰陽先生察看,根據(jù)宅基地的地勢、面積,按易經(jīng)八卦決定修建那種形式的院落。窯洞建筑具有堅固耐用、節(jié)省資金、冬暖夏涼、擋風(fēng)隔音、防震抗震的特點。冬季窯內(nèi)溫度在10攝氏度以上,夏天保持在攝氏20攝氏度左右,中午晚上休息還要蓋上被子,人們稱它是“天然空調(diào),恒溫住宅”。
地址:河南省三門峽市陜縣廟上村。
交通:乘坐迎賓1號公交專線,在新三門峽站下車,步行約1699米到達天井窯院旅游度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