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只是盆盆罐罐,卻是一群傳達歷史與現實對話的彩陶“精靈”,它們用無聲的語言,描繪著數千年前廟底溝人熱愛生活、追求藝術的浪漫情懷。
昨日上午,大型文物展覽《彩陶中國——廟底溝遺址出土文物精粹展》在三門峽市博物館開展。作為中博會暨第十九屆中國(三門峽)國際黃河旅游節的第一項活動,展覽吸引了廣大市民和游客的目光,當天上午就有數百人專程前去參觀。
廟底溝遺址位于三門峽市區青龍澗河南岸二層臺地上,是三門峽市重要史前古文化遺址。廟底溝遺址的發掘,是我國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考古學史上的一項重大發現,它解決了我國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時期的文化特征及承接關系問題,其下部文化層被考古界命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上部的史前地層由于學術價值重大,被命名為“廟底溝二期文化”。1963年6月,該遺址被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展覽現場的300多件彩陶,以盆、罐、 、壺等日常生活用品為主,以花瓣紋、渦紋、三角紋、蛙紋、魚紋等為代表紋飾,尤其是代表華夏民族早期形成階段的標志性紋飾——“華紋”圖案文物,是第一次面向社會展出。在現場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些文物均是由彩陶碎片經過后期修復而成。
從展覽現場的介紹看出,整個廟底溝遺址的彩陶經過了形成、勃興、繁榮和衰落四個階段。所展出的彩陶中,有繪彩圖案簡潔疏散、線條明快流暢的勃興期陶器,也有紋飾繁縟、加綴圓點使圖案更加活潑的繁榮期彩陶。與這些“精靈”面對面,仿佛穿越時空,與歷史進行了一次對話,領悟到廟底溝時期的人類崇尚自然、改造自然、熱愛生活、向往美好的勇氣和心境。通過或冗繁或靈動,不拘一格的彩陶紋飾,也能夠感悟廟底溝文化的精髓,感嘆華夏文化之花的艷麗多姿。
“艷麗奔放的彩陶花紋,不拘一格的藝術構思,讓人不禁感嘆廟底溝人真是太偉大了!”觀看展覽的三門峽職業技術學院經濟管理系大二學生劉青青說,她是洛陽偃師人,與偃師商都文化遺址里的陶器相比,廟底溝遺址出土的這些彩陶更能讓人感受到智慧與藝術的力量。該學院另一名大二學生王梅佳忍不住在每一組彩陶櫥窗前拍照留念,她說:“第一次近距離觸摸彩陶,感覺古代人太不了起了,他們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讓人心生崇敬,給人激勵!”
廟底溝文化以其美麗的彩陶花紋為旗幟,開啟了華夏民族浩蕩洪流的先河。廟底溝先民們卓越的藝術創造力,強化了三門峽市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的地位。
此次展覽由三門峽市節會組委會主辦,三門峽市文廣新局承辦。展覽至6月29日結束,展覽期間免費向市民開放。
市民在參觀出土彩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