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三門峽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三門峽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探訪茅津古渡 尋覓時代變遷的印記

2016/1/15 15:10:34 點擊數(shù): 【字體:

探訪茅津古渡 尋覓時代變遷的印記

昔日熱鬧的茅津古渡如今人煙稀少

探訪茅津古渡 尋覓時代變遷的印記
 
宋師傅和姬師傅再對機船做日常維護

探訪茅津古渡 尋覓時代變遷的印記
 
 2011年河南省文化廳為張君厚老人頒發(fā)的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證明
 
  曾經(jīng)的渡船,已“失業(yè)”20余年
 
  茅津古渡也叫會興渡,距今已有2700余年的歷史。據(jù)史書記載,茅津古渡自秦至唐,均為黃河漕運的重要碼頭。歷史上,茅津古渡發(fā)生過許多著名的故事,唇亡齒寒、假虞滅虢等歷史文化典故就源出于此。茅津古渡與風(fēng)陵渡、大禹渡并稱為黃河三大古渡,其中,以茅津古渡最為著名。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會興鎮(zhèn)的茅津古渡,眼前一片蕭條景象,碼頭上人煙稀少,六七艘銹跡斑斑的鐵船孤零零地停靠在岸邊。附近村子的一名村民告訴記者,“現(xiàn)在來這里最多的就是一些游泳愛好者,每天大約10余人在渡口附近游泳。自1993年12月,三門峽黃河公路大橋建成通車后,這里的船運基本上就停止了,只是偶爾能看到幾名附近的村民走動,其余時間,這里基本上沒有什么人來。”
 
  記者看到停靠在河邊的一艘鐵船上,兩名身著綠色上衣的船員正在工作,一位姬姓船長告訴記者,平時這些船上只有3名船員負責(zé)船只的日常維護。碼頭停放的這些船中還有一條是剛從黃河對面拖過來的,大部分鐵船已經(jīng)很久沒有下水行駛過了,有的船已在茅津古渡停放了二十多年。”
 
  會興鎮(zhèn)街道辦事處文化站的一名姚姓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因為茅津古渡,會興村曾經(jīng)非常熱鬧,那時過往的行人和商人很多,村里人靠茅津渡口做些運輸、小買賣,一度帶活了附近的經(jīng)濟,可如今,原本通往這里的寬敞馬路到茅津古渡就變成了“斷頭路”,再也沒有過去的繁華景象,只能從那些船上的斑斑銹跡,尋訪當(dāng)年的繁忙與喧鬧。
 
  僅有3名船員,最年輕的船長53歲
 
  白合印今年66歲,60年代時曾在茅津古渡打散工,為來往船支裝卸沙子,后來雖然不在這里工作了,但時不時還會回來看看。對于茅津古渡,他有著特殊的感情,并親手繪制了60年代茅津古渡及會興鎮(zhèn)的地圖,保留至今。
 
  說起茅津古渡的發(fā)展歷程及現(xiàn)狀,他歷歷在目,“茅津古渡在60年代時主要使用機動拖輪,80年代使用鋼殼機船。1964年,從會興西街往西修建了通往渡口的柏油馬路,1982年,修正碼頭,建成一號低水位碼頭,二號和三號是高水位碼頭。會興渡口從此風(fēng)雨無阻,渡客和車輛,隨到隨渡,徹底告別了靠人力、風(fēng)力的木帆渡時代。直至1993黃河大橋建成通車,茅津古渡也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今年已經(jīng)53歲的宋師傅在渡口做船長已有20余年,但卻是這里最年輕的船長,他說:“過去這里來來往往的人很多,船員也多,高峰時僅一家航運公司就有100多名船員。我們單位從前也有10多名船長,渡口蕭條后,有人轉(zhuǎn)行,有人已經(jīng)退休,現(xiàn)在只剩下3名船員了。”
 
  “過去的船員都是以船為家,每天吃住都在船上,現(xiàn)在雖然不像以前那樣,但內(nèi)河的船員是非常辛苦的,工作環(huán)境差、勞動強度高,沒什么前途,也賺不到錢,從90年代中旬開始,我們單位就再也沒有招收過新船員。”宋師傅說。
 
  高峰時,每天要擺渡數(shù)百人過河
 
  幾經(jīng)輾轉(zhuǎn),記者找到了曾在茅津古渡做過船工的張君厚老人,現(xiàn)如今他已經(jīng)是82歲的高齡了,居住在會興鎮(zhèn)會興村。1975年,張君厚在修船時,不慎從船上跌下,腰部摔傷,雖然經(jīng)過治療,但依然落下了毛病。從那時開始,他每天都要吃止痛藥來緩解傷痛。說起當(dāng)年在茅津古渡做船工的日子,張君厚告訴記者,那里有他很多回憶,對于茅津古渡,他有著說不完的話。
 
  據(jù)張君厚介紹, 1949年,只有16歲的他迫于生計,在茅津古渡作纖夫,跟著一艘木船在黃河兩岸來回擺渡。“那時,黃河上都是木船,整個渡口大概有七八艘木船,每艘木船能坐七八十人。每天要往返黃河兩岸四五趟,有數(shù)百人在渡口等候過河。木船擺渡時全靠人力驅(qū)動。行駛前,需要大概10個人先將船逆水向上拉約兩三里的距離。”張君厚說。
 
  張君厚告訴記者,舊社會時,并沒有船工這個稱號,大家都給船工叫“船拐子”,而且船工的地位很低,屬于“下流人”,按照舊社會的說法,“車(車夫)船(船員)店(店小二)腳(腳夫)衙(衙役),無罪也該殺”。船工這個稱號是解放后才有的,從那時開始,船工的情況才有所好轉(zhuǎn)。“1960年,黃河水利委員會分配給我一條機船,不用再作纖夫,開始做船長,從那之后,日子才稍微好過了些。”
 
  渡河過三關(guān),老船工再現(xiàn)黃河號子
 
  1956年到1960年之間,張君厚開始從三門峽大壩附近向茅津古渡運送石膏等材料,“由于船自東向西是逆水行駛,全靠我們這群纖夫向茅津古渡拉。一艘木船能拉大概5噸的貨,需要10個纖夫拉上最少10個小時才能完成運送任務(wù),一路上基本上沒有休息的時間,餓了就吃點自己帶的干糧,渴了就喝點黃河岸邊的泉水。”張君厚說。
 
  “船在黃河上行駛,要經(jīng)過非常險要的三處關(guān)口。第一處關(guān)口,在黃河中間有一塊大石頭,大概有十余平方米,河水被分為兩部分,船需要從靠近河岸的方向通過。路過此處,兩艘木船要先停靠,船上的纖夫集中到一起,20個人先將一艘木船拉過去,等到這艘船完全通過這道關(guān)口后,再去拉另一艘船,僅是通過這道關(guān)口,我們就要拉上近一小時。第二、第三道關(guān)口的坡度很大,流速快,需要我們跪在河岸上的石頭縫中,然后一步一步地慢慢往前挪。”張君厚說,因為過去長年跪在石頭縫中拉纖,膝蓋上的淤青嚴重,到現(xiàn)在仍未消除,說話間,張君厚老人拉起褲腿,讓記者看他膝蓋上殘留的傷痕。
 
  “拉纖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一路上我們就喊著黃河號子給自己鼓勁,如果通過急水流或者河岸上的路難走,我們就喊長號‘歪嚎’,三步一聲;如果經(jīng)過緩水帶或者路相對好走,我們就喊短號‘歪嚎’,二步一聲,大家一起跟著黃河號子走。”情緒激動處,張君厚老人還站起來向記者展示當(dāng)年如何拉纖,如何喊黃河號子,當(dāng)年他們拉纖時的場景仿佛浮現(xiàn)在記者眼前。
 
  2011年,河南省文化廳向張君厚老人頒發(fā)了《河南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黃河號子》的證書。“我們這批老人退休后,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幾個人會喊黃河號子了。”說起這些,老人不免有些遺憾。

 
責(zé)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黃河金三角時報(2015-10-28)
0
相關(guān)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shù)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