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頡墓位于商丘市虞城縣王集鄉。 史稱,倉頡為黃帝的史官,漢字是由他創造的。傳說倉頡在造字之初捉了許多甲殼類昆蟲,并將昆蟲沾了黑水讓其在草葉上爬行,以昆蟲爬行時所留下的印記來造字。由于初期造字并不多,不夠使用,倉頡焦急至極,竟然又急出了一雙眼睛 —— 一張面孔上長了四只眼。后倉頡又依象形、會意、形聲等方法創造出了漢字。倉頡墓前,枝葉繁茂的古柏掩映著一座大殿,殿內有一尊長有四只眼睛的倉頡塑像,殿門兩旁的門柱上刻有 " 天下文字祖,古今翰墨師 " 的對聯。
倉頡墓位于虞城西北12公里,堆坡村西北隅。相傳,黃帝史官、文字鼻祖倉頡卒后即葬于此。現存墓冢呈圓丘形,高3米余,周長45米。墓前有祠,大殿3間,為倉頡墓清康熙四年916659虞城知縣程本節所建。殿,人曾塑有倉頡像,后廢。殿前有康熙四十一年新立石碑一通,陰刻“古倉頡墓”四字。東西側有參天古柏兩株。祠院呈“凸”字形,現為倉頡小學占用。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