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商丘 >> 名人名家 >> 逸聞趣事 >> 瀏覽商丘

楊東明:立朝善政 居鄉善俗(下)

2013/10/25 15:06:15 點擊數: 【字體:


    閱讀提示

    中國歷史上多貶官。遭遇“二十三年棄置身”的劉禹錫,依舊寫“病樹前頭萬木春”;被貶被下大獄的蘇軾,依舊歌“大江東去浪淘盡”;被貶的范仲淹,依舊表達“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此外遭遇被貶命運的還有屈原、杜甫、歐陽修、陶淵明、韓愈、柳宗元……

    “貶”唯獨對于他們,是一種人性光芒的折射,一種政治信仰的宣言,是贊美詩,是正氣歌。他們遭貶卻依舊心懷家國,他們遭棄卻依舊憂國憂民,他們是挺國家挺民族挺歷史的鋼鐵脊梁。記者想把他們這種骨子里的堅守,稱做“政治韌性”。

    擁有政治韌性的官員,才是打不倒的官員,才能在歷史中挺立成偉人、巨人。歷史上,多位權傾朝野的商丘籍官員,像沈鯉、宋纁、呂坤、楊東明等,他們上時唯有剛直敬業,貶時只帶回兩袖清風。他們始終保持著一個“一身戲”的舞者,一旦朝廷呼喚,就又能健步登臺,一招一式,認真“唱念做打”。

    楊東明一生于官場上兩進兩退,正是他超乎常人的政治信仰、政治韌性,成就了一位貢獻卓著的歷史政要,一個萬民稱頌的布衣“楊爺”。一位真正的政治家,將嚴肅、狹義的政治概念,演繹成國泰民安、盛世太平,哪里要問他是在廟堂之高,還是在江湖之遠。

    “居鄉善俗”,俗要怎樣“善”?楊東明的答案沒有文字,只有行動。他“置社倉,以備饑饉;設義莊,周助婚喪;隆冬施袱,顛連得所;災疫施藥,疾病賴以生;人有冤抑未伸者,必為昭雪”。五進五退的陶淵明,他為百姓構建的桃花源在幻境。兩進兩退的楊東明,他為窮苦人建造的桃花源在眼前。

    這兩年商丘有一個大的文學策劃,做歷史題材的系列長篇小說創作。同為虞城人,楊東明的這一選題就義無反顧地落在了高青坡的肩上。高青坡是一位底子很厚的寫實作家,“厚”的不只是他的文學素養,還有他的人格力量。由他來完成對楊東明的創作,于他于楊東明,就都成了商丘文學的熱切期待。

    大丈夫居鄉善俗

    如果給楊東明這位“楊爺”也畫上幾幅《善政善俗圖說疏》,他“居鄉善俗”的這一筆,似乎更為耀眼,更為濃墨重彩。

    因彈劾沈思孝觸怒皇帝,楊東明被貶為陜西布政司照磨,就是一般的小文員。到任不久,他便掛官回鄉,脫下官服,做一介布衣。退則澤被閭里,又一個二十年,雖不在其位,他卻依舊在踐行另一種官樣人生。

    孔子當初還鄉祭祖,曾在商丘多個地方設壇講學;后來范仲淹留學商丘,并重振應天書院。古往今來,商丘一直彰顯有“禮以述法育民德,樂以陶情助風化”的優良教育傳統。這不僅賦予了楊東明儒學風范,更敦促他投身其中,竭力踐行。

    他先是出地捐資,在虞城縣老城西郊,與當地名儒創辦“折柳亭”學館。明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17年),他與弟弟楊東光捐資重修縣儒學館。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又建“首善書院”。其時不少東林黨黨魁曾來“首善書院”講過課,侯恂就是一個。后以散文名揚天下的侯方域在此上過學,成為楊東明的得意門生。楊東明除親自講學外,還廣為學校聘請名師,先后教授弟子數百人。他注重教學實踐,反對空談,主張“言必行,教育者應先行”,就是現在適用廣泛的“知行合一”。

    “植萬古綱常,要立定自家腳步;做兩間事業,須推開物我藩籬。”這樣的襟懷,什么樣的阻礙不能笑著面對?什么樣的險惡不能踏在腳下?什么樣的厄運不能包容于胸?

    雖為一介布衣,楊東明似乎有了更多的時間和心力造福鄉里。見城墻殘垣斷壁,他與知縣同倡重修。城墻原為土墻磚垛,他帶頭捐資,帶動大戶、名流捐助,將土城墻修成磚城墻。后崇禎己亥時,流寇圍攻縣城數日,因城墻堅固,終不能入,城內百姓安然無恙。

    當年的黃河已經改道北徙,但坐落在故道邊的虞城利民鎮,依舊常常面臨水患。這個時候,楊東明便率領村民搶險護堤,暴風驟雨,晝夜無間。“眾有饑者,犒之瓜餅;倦者,鼓之歌唱。”以此鼓舞民眾,戰勝困難。為防洪水橫流,殃及城池、淹田漂廬,他還向知縣王納言倡議,在縣城南五里處開挖溝渠,防止水患。此溝后命名為“惠民溝”,至今仍叫這個名字。

    有詞語叫“入鄉隨俗”,在哪山唱哪山的歌。身在家鄉,楊東明不只是隨俗,而是積極善俗。他主張“置社倉,以備饑饉”。社倉是民辦糧倉的一種,由南宋朱熹首創,社倉不特指某個糧倉,而是一種儲糧制度。一般沒有專門的倉庫,而是在祠堂廟宇儲藏糧食,糧食的來源是勸捐或募捐,存豐補欠。楊東明在鄉里建社倉,并帶頭捐糧、勸捐和募捐,保證了饑民有飯吃,饑年有糧放。

    “設義莊,周助婚喪。”義莊為范仲淹首建,范氏義莊有八九百年的漫長歷史,在中國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楊東明承繼先賢范仲淹遺風,建起楊氏義莊,族人或窮人可以在此領導婚嫁費、喪葬費等。義莊是一種慈善機構,建義莊是一種善舉,楊東明為此拿出自家的田地,而且大部分的田租都用來做慈善了。

    “隆冬施袱,顛連得所;災疫施藥,疾病賴以生。”除置社倉、設義莊外,楊東明每年冬天還要積極“舍襖”,就是每到冬天舍出幾百件棉襖,供災民過冬。不僅如此,他還千里搭起粥棚,讓一路乞討來的人有熱飯果腹;因災瘟疫流行,他廣施醫藥,救死扶傷。顛沛流離者在他這兒有義莊安身,有棉衣過冬,有熱粥充饑,有藥石伐病。

    與此同時,“人有冤抑未伸者,必為昭雪”。楊東明何以被鄉人尊為“楊爺”,這就是答案了吧。中國人舊時對官僚、財主稱“爺”,尤其是京味電影中常聽到這種稱法,不全是敬稱,更多的是含著一種卑怯,一種卑微,甚至是一種自輕自賤的屈辱。而這樣的一聲聲“楊爺”,卻聽得我們動情動容,這是義薄云天的人格,這是氣塞天地的襟懷。

    “退則澤被閭里。”楊東明對此的踐行可謂不遺余力,鞠躬盡瘁。

    因為理性 所以才更人道

    同樣辭官歸里,楊東明就曾對他的親家呂坤表示過不滿。

    呂坤回鄉后,大多時間是在著書立說,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自己的民生思想,親聞的百姓疾苦,親見的民不聊生。他用筆墨呻吟,用文字吶喊。

    他這種君子只動口、動手的行為,很讓他的親家楊東明不滿。楊東明是一位行多于說的思想者,一位主張“知行合一”的行者。他直言呂坤,不能只做書齋中的隱士。

    和呂坤一樣,楊東明也一生致力于理學的研究和弘揚。他起初繼承、研究程(程頤)、朱(朱熹)、陸(陸九淵)、王(王陽明),后專宗王陽明,為當時北方王門學派的代表人物。晚年從王學中分化出來,由“心學”轉向了“氣學”,為晚明時期氣本論唯物主義哲學的重要代表。“清初三大儒”中的孫奇逢和黃宗羲尊其為“中州山岳”“理學功臣”。楊東明的理學著作頗豐,主要有《論性臆言》《性理辨疑》《興學問答》《山居功課》《金臺會語》等。其中《性理辨疑》《興學問答》《金臺會語》等散佚不傳。

    作為北方王門學派的重要代表,王陽明的哲學思想,完全影響著楊東明理學認知的方向和確立。

    王陽明講心、講性、講良知、講仁、講誠、講修齊治平、講萬物一體等,尤其強調良知、良能、誠意、明德、親民等范疇。王陽明看重并主張“知行合一”。他認為,知與行的“先后”和“難易”問題,是中國哲學家一直未能很好解決的問題。他表示:“知則必行,不行不足謂之知;真知則必行,不行終非真知;知不限于思想,行不限于行動,知行同是心的兩個方面,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目的,王陽明自己說,是為吃緊救弊而發,知與行,重點在于強調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里的行,含有社會實踐的意義,說到底是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德踐履。

    王陽明的哲學學說,多得之于傳統儒學,基本上都來自《孟子》和《大學》,尤其是其心學,更是對儒家思想資源的繼承和發展。他所強調的萬物一體,不僅繼承了先秦早期的儒學,尤其是孔子仁學思想、孟子萬物皆備于我的思想。這是王陽明被稱為理學家,同時又被視為儒家學者的原因所在。

    在中國,無論是程朱理學,還是王門理學,其宗不離“儒釋道”。商丘是“儒釋道”三大傳統文化和思想文明碰撞、融合和流播四方的地方。作為土生土長的商丘人,楊東明的理學思想繼承的雖是王門衣缽,但更多的則是直接得老子、莊子、孔子、孟子真傳。

    為官時,他踐行知行合一,敢直言,曾多次上疏指陳時政,彈劾奸黨,聲援東林,其學問、氣節為后世學者所推重。為布衣時,他踐行知行合一,講良知、講仁、講誠、講明德、講親民、講修齊治平,居鄉善俗,澤被閭里。他的善政善俗,正是老子、莊子、孔子、孟子思想的高度統一。可以說,楊東明治學嚴謹,可謂一位有獨立思想的哲人。

    晚年,楊東明從王門學派中分化出來,這正是他思想成熟后的一個華麗轉身。是在通達“儒釋道”正統思想后,在理學思想的基礎上有了更多的創新和發展,他個人獨到的見解,可謂是對王學空談心性的一種糾正,是為提倡具有實踐意義的道德學說而對王學的一種積極修正。

    曾經,臺灣著名學者吳秀玉女士的丈夫高雙印先生,為撰寫好楊東明,不辭辛苦,回到大陸。他先是走訪了河南省社科院、黃河水利委員會,后又到北京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獲得了楊東明散落不多的資料,尤其是楊東明珍貴的《饑民圖說疏》。為此,高先生特意來到虞城利民鎮,拜謁楊東明墓,并做了大量采訪。這是對歷史文化的高度尊重,是對楊東明的一次重大“考古發掘”。

    或許正因為沐浴著這種理性思想的光芒,楊東明的一生,無論居朝,還是立野,無論為國,還是為民,都那么彰顯人道魅力。尤其是在鄉間置倉社、設義莊等,他總是先拿自己開刀,率先革自己的命,不畏蚍蜉撼樹,不言不自量力。這種精神的感召力,極具時代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舟一楫難渡汪洋,一步一趨難踏大道。眾人協力,水敢讓路,山會低頭。楊東明的時代過去了,但楊東明精神的時代從沒結束。■策劃/張浩哲 ■文/晚報記者 班琳麗 【原標題:楊東明:立朝善政 居鄉善俗(下)】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商丘網—京九晚報 2012年3月8日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楊東明:立朝善政 居鄉善俗(上)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