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巡:守睢陽一城捍衛(wèi)天下
2014/12/9 18:22:13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他只是個小小縣令,沒有受過軍事訓練,但在唐代“安史之亂”中挺身而出,英勇抗擊叛軍。如今,在鄧州花洲書院保存有唐代張巡碑紀念一代名將——張巡,守睢陽一城捍衛(wèi)天下
唐代名將張巡,出生于鄧州,開元末中進士第三名。
公元755年,即唐朝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范陽樹反旗,起兵南下。叛軍曾勢如破竹,僅用35天就攻占東都洛陽。翌年夏天又攻破長安,唐玄宗倉皇出走,各地唐軍望風潰敗。眼看叛軍事成,唐朝的江山大勢已去,但時任真源縣(今河南省鹿邑縣)縣令的張巡,憑著一腔報國熱血起兵,抵擋塞外的鐵騎,拖住叛軍,守住睢陽(今商丘),讓唐朝的旗幟一直飄揚在城頭,才使得唐朝抗擊叛軍的戰(zhàn)爭有富庶江淮的糧草、財力支撐,才能夠保護江南免遭鐵蹄的蹂躪。由此張巡名垂青史。
韓愈在《〈張中丞傳〉后敘》中盛贊張巡和睢陽太守許遠道:“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zhàn)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在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明代萬歷年所立于鄧州七里店附近的張巡碑,移于鄧州花洲書院的范文正公紀念館碑廊保存。
降官遍地張巡不降
登高一呼萬眾響應
安史之亂狂飆突起,真源縣令張巡的上司譙郡太守投降安祿山,逼令張巡作為使者去迎接叛軍。張巡率領軍民到老子廟前痛哭,號召軍民跟著他起來抵抗安祿山叛軍。張巡沒有兵,也沒有受過軍事訓練,但在武官逃命、文官投降的譙郡,他振臂一呼,真源的百姓群起響應,張巡從中挑選出精壯的青年千把人,來到雍丘(今河南杞縣),和另一位唐朝下級武官賈賁召集的民間武裝會合,得兩千士卒。然而,雍丘縣令令狐潮已經舉城投降安祿山,充當鷹犬,伏擊唐朝從睢陽前來增援部隊,俘虜了100多名兵士。這天令狐潮有事外出,被俘的唐兵解開繩索,占領了縣城,迎接張巡和賈賁入城。他們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
令狐潮很快從安祿山那里搬來精兵,反攻雍丘,賈賁出城應戰(zhàn),不幸犧牲。抗敵重任就落在張巡一人肩上。他毫不畏懼,率領軍民拼力抵抗。他自稱是唐朝吳王的先鋒使,讓士兵們感受到背后還有朝廷的支持。
就在他占領雍丘后不久,令狐潮搬來了安祿山三員大將,4萬多騎兵滾滾而來。戰(zhàn)士們被眼前的陣勢驚呆了。這時候,張巡及時出來向將士們分析道:“敵人盡是精銳,必定小瞧咱們,咱們趁其輕敵,突然出擊,只有挫敗他們的銳氣,城池才守得住。”眾將覺得有理,組織1000人分成數隊開門突擊。張巡沖在最前頭,在驚天動地的呼叫聲中,揮刀斬敵,所向披靡,給叛軍一個下馬威。
遭受痛擊的叛軍調來百余門“炮車”,把整座城團團圍住,巨石鋪天蓋地拋射過來,將城上的所有建筑物都打爛了。張巡紋絲不亂,命令士兵在城上豎起木柵,擋住拋石。于是叛軍架上云梯,如同螞蟻般爬了上來。張巡早有準備,用整捆整捆的蒿草灌油點燃,拋了下去,把城下的敵軍燒得死傷累累,不得不退了回去。等敵人疲憊時,張巡就組織隊伍出擊,夜襲敵營。就這樣,雙方血戰(zhàn)60多天,大小300余戰(zhàn),雍丘巋然不動,城下堆滿了敵人的尸體,最后不得不收兵退去。張巡趁勢反擊,2000人竟然打敗4萬人。
欲降六將當眾斬首
軍民一心抗擊叛軍
令狐潮得到了玄宗出走蜀地的消息,大喜過望,趕忙修書招降張巡。張巡身旁的六位將領動搖了,勸張巡寡不敵眾,長安又已陷落,不如投降罷了。張巡假裝同意。第二天,他在官廳大堂上高高懸掛起皇帝的畫像,率領全體將士一起朝拜,人人望著皇帝像哭泣,保衛(wèi)國家的情緒被激勵起來,張巡當眾痛斥這六位官員,將他們斬首,群情激動,增強了抗戰(zhàn)的堅強意志。
這時又傳來了壞消息,城內的箭射光了,真是雪上加霜。弓箭是防御戰(zhàn)中最重要的武器。張巡讓人扎了1000多個草人,穿上黑色的夜行服,到晚上將草人吊下城去。令狐潮的兵卒見到,以為張巡夜襲,拼命放箭。張巡輕而易舉獲得10萬支箭,白天射還給敵人。第二天晚上,張巡把士兵們吊下去,敵兵以為還是草人,但這回吊下來的“草人”突然一陣猛沖,殺得叛軍陣營大亂,掉頭就逃,張巡猛追了10余里地,繳獲甚多。
嚴格的軍令,嚴明的紀律,把軍隊組織得像一個人似的,侵掠如火,不動如山。張巡的部將雷萬春奉命在城頭和令狐潮對話,叛軍放冷箭,他面中6箭卻一動不動,令狐潮以為是木頭人,后來知道是真人后,驚嘆不已,向張巡喊話道:“剛才見雷將軍,才體會到將軍治軍之嚴,可惜您不知天道呀!”
張巡回話:“你連人倫都不知,還懂得什么天道!”
張巡靈活組織和訓練軍隊,不拘泥于兵書教條。張巡的兵大多來自民間,不習軍陣。根據這個特點,張巡命令各個帶兵的將領用自己的辦法訓練士兵,把每一股部隊都訓練成能夠獨立作戰(zhàn)的單位,使得敵人捉摸不住,一敗再敗。安祿山派7000多步騎前來增援攻城,張巡趁敵人立足未穩(wěn),夜里發(fā)動突襲,大破敵軍。回軍途中,遇到敵人400多人的增援部隊,又順手將他們全部擒獲。張巡屢屢獲勝,極大地鼓舞了附近百姓的士氣,他們紛紛從敵占區(qū)逃歸張巡,竟達一萬多名。
與睢陽許遠合兵一處
善施奇計主動防御
雍丘久攻不下,令狐潮改變戰(zhàn)法,在雍丘北面筑城,切斷張巡的糧道。張巡不得不出戰(zhàn),而且每次都能以數千之兵,破敵數萬之眾。到年底,形勢惡化了,周圍幾座重要的城池都被叛軍攻克,叛軍將領楊朝宗率步騎兩萬準備襲擊寧陵(今寧陵縣),徹底切斷張巡后路。這招棋十分毒辣,張巡不得不率主力轉移到寧陵,與睢陽太守許遠合兵一處,共抗強敵。命運使他們兩人成為中國歷史上千古傳頌的英雄。
張巡和許遠才會師,楊朝宗就殺到了,雙方大戰(zhàn),不分晝夜,一日激戰(zhàn)10余次。唐軍上下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殺得敵人心驚膽戰(zhàn),最后全線崩潰,留下尸體多達一萬多具。
在血與火中,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來臨了,敵營發(fā)生重大事變,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殺死。然而,戰(zhàn)場形勢更加嚴峻。安慶緒決心要拔掉張巡這顆釘子,他任命尹子琦帶領13萬大軍,甚至還調來同羅、奚族兵士,撲向睢陽。張巡和許遠的軍隊總共才有6800人。許遠敬佩張巡善于用兵,把指揮作戰(zhàn)的權力全部交給了張巡,自己甘愿充當配角,負責后勤。張巡督勵全軍將士拼死抵抗,一天打退敵人數十次沖鋒。連戰(zhàn)16天,睢陽城下有兩萬多敵人的尸體。
雙方像拉鋸一樣不停地廝殺,張巡兵少,不能如此消耗,他很快想出一計來。每天夜里,他會突然鳴鼓列隊,敵人以為他要出擊了,趕忙列陣迎戰(zhàn),但不見唐軍人影。到天明,張巡讓士兵們休息,城內一片死寂。敵人從飛樓上眺望,一個人影也見不著,便解甲休息。這時候,張巡和將軍南霽云、郎將雷萬春等十幾員將領各率50騎開門突擊,直沖敵營,一直沖到敵軍主帥尹子琦大帳跟前,敵營大亂,唐軍斬殺敵軍5000多人。張巡一心想射殺尹子琦,但不認得人。張巡想出個點子,把箭頭折斷,射向敵將。被射中的人安然無恙,以為張巡的箭射光了,趕快跑去稟報尹子琦,一下子把尹子琦給暴露了。張巡命令南霽云快射,一箭中其左眼。
孤城苦守又半年
戰(zhàn)爭史上譜寫壯烈
在相持中,睢陽這座孤城又堅持了半年。到七月,尹子琦的傷好了,從各地征調來數萬增援叛軍,重新攻擊睢陽。到了最危急的關頭,一年多的戰(zhàn)斗,士兵只剩下1600人,更困難的是沒有糧食。當年分配糧食的時候,虢王巨不肯把糧食多給睢陽,卻給了濟陰。濟陰得到糧食后馬上投降了安祿山,敵人吃著唐朝的糧食,攻打唐朝的城池,而睢陽城內守軍一天只能吃一餐飯,他們抓光了城內的老鼠,啃完了全城的樹皮,餓得人都站立不穩(wěn),可他們還在戰(zhàn)斗。
敵人發(fā)明了新的云梯,像一道長虹,上面可以站立兩百士兵,只要一搭上城頭,敵軍就蜂擁上來。張巡馬上想出對策,在城內挖出三條地道深坑,當敵人靠上來的時候,從深坑內探出一根大木,上面的鐵鉤緊緊勾住云梯,讓它后退不得;再探出第二根大木,卡住云梯,讓它前進不了;再探出第三根大木,上面懸掛鐵籠,裝滿柴火,焚燒云梯,把梯上的敵人全都燒死。
在譙郡、彭城和臨淮,唐朝的軍隊距離張巡并不遙遠。張巡和許遠清點隊伍,只剩下600人了。南霽云率數十騎拼死突圍,向臨淮的河南節(jié)度使賀蘭進明請求增援。賀蘭進明害怕出兵后被吞并,不敢答應。但他佩服南霽云是條硬漢,設宴招待,要把他留在麾下。南霽云餓得發(fā)昏,但他對賀蘭進明說道:“睢陽將士已經一個月沒飯吃了,這口飯我咽不下去。你們不救睢陽,豈是忠義之士所為!”說罷,他硬生生地咬下自己的一根手指頭,對賀蘭進明說道:“我不能完成主帥交給的任務,留下一根手指以示誠信。”在座將領無不掩面而泣。南霽云率領自己的騎兵又沖回睢陽去了,他要和自己苦苦堅守的城池,和自己生死相依的主帥和戰(zhàn)士們死在一起。
回到睢陽,城內連麻雀都被吃光了。人世間最慘烈的一幕上演了,婦女、老人、傷病員站了出來,充當食糧,大家慷慨赴死,為國不亡!
十月,守城士兵已饑憊不堪,無戰(zhàn)斗能力。睢陽陷落了。曾經數千守軍,數萬百姓的一座城,被攻破之時僅剩400位誓不低頭的軍民,張巡和他的將領們被俘。尹子琦聽說每次沖鋒,張巡都會咬斷牙齒,發(fā)出驚天動地的吼聲,他要親自確認,用刀撬開張巡的嘴,果然只剩下三四顆牙齒。這就是“咬牙切齒”典故的來歷。尹子琦被震撼了,他不怪張巡射傷自己的眼睛,想留張巡一條活命。張巡不降,部將也沒有一人屈服,全都被殺害了。斬將300余,殺敵12萬,張巡殉國時,僅49歲。
睢陽之戰(zhàn)以少勝多,阻安史叛軍南下,保全了江淮,保護了唐朝的稅賦和交通運輸線,還為唐軍組織反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張巡等將土的壯舉,1000多年來一直被后人傳頌。張巡殉國時,身首分離,蒲州河東(今山西芮城,張巡祖籍地)、河南鄧州和睢陽三地皆招魂而葬。商丘古城南門外有一占地廣闊的陵園,園內有張巡之墓。一代名將英名長存,張巡甚至被江淮、臺灣、東南亞等地的人們稱為張王爺,象敬神一樣敬奉。
名將于國之忠,于戰(zhàn)之勇,于民之愛,在家鄉(xiāng)鄧州代代相傳。歷史上張巡與之后的明代鐵鉉,并稱為鄧州“雙忠”。鄧州民間有詩流傳,紀念兩位不做降官的名將:“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趙鐘振)
引 言
唐代張巡,出生于鄧州。安史之亂時,誓死守衛(wèi)戰(zhàn)略要地睢陽(今河南商丘睢陽縣),青史留名。
筆者少年時代在鄧州縣城居住,曾多次和小伙伴到七里店(湍河橋西)玩耍,對張巡碑印象很深:碑之上有龍標記,碑之下有神龜背馱。歷經文革浩劫,待求學時讀韓愈《(張中丞傳)后敘》,始才對張巡英勇抗擊叛軍的事跡略有了解。
等到再回鄧州,作為“省保”文物的張巡碑(明代所立),已經隨著城市建設幾度變遷。在“編外雷鋒團”展覽館東南,筆者曾見立有一水泥制作的“唐代名將張巡碑”。經向有關部門了解,此處原來的張巡碑(明代立)幾經轉移,現保護在花洲書院。筆者專去瞻仰并拍了照片,惜碑文年久大多已模糊了。據工作人員介紹,張巡碑原文已經拓片保存。
遙想當年張巡,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而出,其忠其勇其善戰(zhàn),南陽人引為驕傲。近年關于張巡事跡見諸于報端頗多,筆者現輯其要,奉獻家鄉(xiāng)讀者,作為對一代名將的紀念。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南陽日報(201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