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郎才盡”的成語廣為人知,說的是南朝才子江淹到了晚年才思衰退,以致寫詩“不復成語”。但毋庸置疑的是,江淹的政治洞察力是極其敏銳的,且始終未曾鈍化。這讓他在廢立頻仍、動亂不已的年代屢屢全身遠禍,得以善終。
他精準的預見性目光的最初體現是在建平王劉景素身上。當時的皇帝劉昱兇狂失德。景素是宋文帝劉義隆的孫子,生活儉素,喜好文學,禮賢下士,朝廷內外普遍以為應該由他來做皇帝,于是左右勸他興兵舉事,他自己也深有此意。唯獨作為其幕僚的江淹,以周成王時造反的管叔蔡叔悲慘下場以及漢景帝時七國之亂的失敗為例,極力勸阻。然而景素不聽諫言,移鎮京口(今鎮江)后,與心腹日夜謀議起事。當時身為鎮軍參軍事的江淹,感覺到禍機將發,向其贈詩15首加以諷勸。景素讀了,滿心不悅,于是借故將江淹貶為建安吳興縣令,讓其遠離自己。景素很快兵敗被擒殺。而這期間,江淹卻在閩浙交接處的碧水丹山間過得悠哉游哉。
江淹從建安回來后,見世道昏暗,一度決意閑居,不與權貴往來。但是,當在平亂中立下大功并掌控朝政大權的蕭道成召喚他時,他卻欣然應允,出任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不久荊州刺史沈攸之以蕭道成逆弒專權為由起兵舉事,蕭道成率大軍屯兵新亭備戰。
蕭道成問江淹對時局的看法,江淹回答:“當年項羽強大而劉邦弱勢,袁紹軍多而曹操兵少,項羽強大時可以號令諸侯,最后卻受自刎之辱。袁紹曾兼有四州之地,最終卻成為奔北之虜。成敗在德,不在眾寡。”
針對當下情勢,江淹還進一步條分縷析,說得頭頭是道:“您雄健威武且有奇謀,這是第一勝籌;您寬宏大量,這是第二勝籌;賢德的人才愿意為你竭盡全力,這是第三勝籌;民心所向,這是第四勝籌;奉天子之命討伐叛逆名正言順,這是第五勝籌。而沈攸之愿望迫切,器量狹小,這是第一敗因;只有威嚴沒有恩德,這是第二敗因;士卒人心離散,這是第三敗因;官宦不支持,這是第四敗因;孤軍深入幾千里而無同黨支援,這是第五敗因。所以他們即使是十萬只豺狼,最終也會被我們活捉。”這番話充分展現出他不同尋常的分析能力。
蕭道成聽著,嘴上雖說“你所言有點過頭了”,心里卻很是受用。此后江淹又揮筆寫下《從蕭驃騎新亭壘》一詩,重申自己對戰局的樂觀態度,為蕭道成鼓勁。果不其然,戰事很快以沈攸之敗北自殺、蕭道成完勝結束。后來,蕭道成建立齊朝,史稱齊高帝。
齊末,齊朝將領、曾是蕭道成親信的崔慧景在廣陵策動兵變,率領部隊攻入建康,一度將臺城都圍了起來。此時,世族士紳們紛紛向崔軍投遞自己的名刺,表示支持歡迎。江淹卻聲稱“有疾在身,不便前往”。結果,崔以為勝券在握,只圍不攻,坐失良機,12天后被從采石磯渡江而來的豫州刺史蕭懿擊敗。事件就此平息后,那些急于向叛軍示好的人此時腸子都悔青了。
但同樣是在東昏朝,面對蕭衍興兵造反,江淹的態度卻迥然不同。大軍剛抵達新林,他立馬微服前去投奔,被蕭衍委以高官。天監四年,62歲的江淹去世,已成為梁武帝的蕭衍為他素服舉哀,謚號憲伯。
《紅樓夢》中有聯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以此觀論,江淹無疑堪稱“大文豪”、“大學問家”,可獲“終身成就獎”。作者:王聿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