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鼓勵高尚
2014/12/9 18:13:41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春秋前期,孔子已成長為魯國著名的思想家,受到魯國國王的重用。孔子還通過講學傳播自己的思想,培養(yǎng)人才,弟子多達數(shù)千人。
由于各國諸侯都想爭霸,進而統(tǒng)一中原,各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事不斷。被俘的人員就被強迫做了奴隸。魯國就有不少人員被其他諸侯國掠為奴隸,魯國國君感到很沒面子,十分著急。于是,就下了一個詔令:凡是魯國的人在外國把本族被掠走而成為奴隸的人救回來時,可以到國家財政部門申報,由國家補償其所花費用。國人得到鼓勵,紛紛創(chuàng)造機會,去做這件事,解救了不少被迫為奴的人。
孔子有一個學生,通過贖買的方式,也救回一個奴隸。按照詔令,他可以到財政部領(lǐng)回贖買奴隸所花去的費用,可是,他為了表示自己高尚,不去財政部門報賬,而是由自己承擔了費用,這一行動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夸贊。
可是,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后,很不高興,就把這位學生叫來,給予了嚴厲批評。這位學生委屈地說:“我救了人而不去索要報酬,不是顯得更高尚嗎?怎么也成了錯誤呀!”孔子斥責道:“你真蠢呀!以后別人救了奴隸回國而得到國家報酬,就會被斥責為不高尚。這樣一來,不報賬,救人做好事就成了虧本的事。時間久了,人們慢慢地就會裝作沒有看見有人做奴隸,也就沒人再去做好事了。你這樣做事情很好看,但結(jié)果很糟糕啊!”學生聽了孔子的話,似有所悟地點了點頭。
生活中,有很多像孔子學生這樣的人,一味地追求高尚純潔,想把事情做得漂亮好看,想成為大家的楷模,但初衷雖好,卻不一定得到好的結(jié)果,有時還會把事情弄糟。孔子不鼓勵學生這樣的高尚,其實他還是希望眾多的人都積極地去做營救被迫為奴的人,這才是國家最希望做的,這樣的人其實就是高尚的人。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通遼日報(2014-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