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商丘 >> 走進商丘 >> 印象商丘 >> 瀏覽商丘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2013/3/29 12:06:13 點擊數: 【字體: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采風組的最后一站是去商丘古文化旅游區。20121111日一早,記者從下榻的華馳粵海國際酒店的窗戶向外望去,陽光明媚,秋高氣爽,一掃前一天細雨濛濛的陰霾。采風組一行驅車出行后,大家紛紛開心地議論:昨天雖然天有陰雨,但到芒碭山漢梁王陵去拜謁,氛圍正好。而今天晴空萬里前往商丘古文化旅游區徜徉,真是咱們此次出行的好運氣。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歷史文化名城商丘街景(攝影:馮贛勇)

    商丘古城始建于夏朝之前,與商丘的文明史一樣,具有五千年的歷史。與全國其它古城相比,具有歷史最悠久、積淀最深厚、形制最奇特、現象最“雷”人、內涵最豐富、保存最原真、價值最珍貴、景色最亮麗、生態最宜居、交通最便捷等十個之“最”的特點。目前商丘古文化旅游區包括:北城門樓、壯悔堂、侯府、文廟、穆氏四合院、南城門樓、永樂園、張巡祠、八關齋、應天書院、商祖祠???閼伯臺、燧皇陵等景點,其中最具代表性就是商丘古城。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三個變形“商”字甲骨文組成的商祖祠大門(攝影:馮贛勇)

    1111日上午,在商丘旅游局副局長路通及市場科副科長郭浩的陪同下,采風組首先來到坐落在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處的商祖祠。商祖祠恰和閼伯臺、花戲樓在一條中軸線上。是為紀念華商始祖王亥所建,由大門、商海、商字廣場、拜臺、商祖殿等五大部分組成。商丘古文化旅游區的優秀講解員胡建毓同志早已等候多時了。而她細致深入,繪聲繪色的講解就從我們所到的商祖祠前的大門開始了。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走進商祖祠(攝影:張農)

    胡建毓介紹道:商祖祠的大門由河南省古建研究所所長、著名古建專家張家泰先生設計,由三個變形“商”字甲骨文組成,因商丘是商部族、商人、商都的發源地,故譽此門為“三商之門”。高達15米的三商之門不僅設計新穎,獨具匠心,而且氣勢磅礴,雄偉壯觀。三只高達3.55米的玄鳥騰空而起,寓意著商人在騰飛,商業在騰飛,商丘也在騰飛。三商之門兩側鑲嵌著金光閃閃的八個鎦金篆字:“商祖圣地,三商之源”。三商之門兩側置放著一對青石雕刻的十分溫馴的臥牛,在企盼著海內外嘉賓來商拜祖、觀光旅游。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歷代錢幣組成的富商大道(攝影:譚姝)

    走進“三商之門”便踏上了“富商大道”。大道從三商之門直達拜臺,寬9米,長198米,由青石刻成的各朝代的各種錢幣鋪成,從夏商周至元明清,數千年的錢幣組成的圖案共19組,其錢幣多達260余種,4600余枚,堪稱中華錢幣的一部通史。每組以詩的形式,高度概括了每個朝代錢幣的特色,令人耳目一新。“富商大道”其寓意不僅富商人,而且富“商丘”。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北宋時的錢幣造型(攝影:孫博)

    從富商大道穿過“富商橋”及商旺門、商德門的兩道門赫然出現了兩枚各高達6.6,0.5米,重達4噸的特大錢幣,一枚是春秋時的布幣,一枚是北宋時的錢幣。北宋錢幣上的文字是著名書畫家徽宗皇帝趙佶所書的瘦金體。十分罕見的兩枚巨幣,堪稱世界之最。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華商始祖王亥像(攝影:盧磊)

    過了商德門便進入“商”字廣場。廣場呈正方形,邊長90米,面積達8100平方米,可容納萬人集會。廣場是用天然紅沙石鋪成,兩萬余塊紅砂石上刻有甲骨文、鐘鼎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等名家書寫的“商”字達19770個;還有直徑達5米多的6個大“商”字分布在廣場兩側,千姿百態,令人目不暇接。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青銅誠信鼎(攝影:郭超(微博)群)

    廣場正中的青銅塑像就是華商始祖王亥,他是商國的第七代諸侯王,他最早馴服了牛,發明了牛拉車,由于牛拉車的發明和應用,使生產力大大提高,生產的東西有了剩余,王亥就用牛拉車拉著過剩的物品到外部族進行交換,外部族的人就稱他們為“商人”,把他們帶來的東西稱為“商品”,從事的行業叫“商業”。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王亥率華商出征圖(攝影:曾繁)

    商字廣場北側,有長27米,寬18米,高2.7米的拜臺。拜臺下置有精雕的石質巨型香案和香爐,香爐旁還有日夜不息的長明火。拜臺上有高達10.15米的華商始祖王亥銅像。銅像由曾設計過“黃河母親”的著名雕塑家謝翔先生設計。王亥身材高大,英俊瀟灑;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淳樸而睿智,堅定而英勇。既有王者氣度,又有商祖風范。仰觀圣像,令人肅然起敬。圣像下有2.7米高的像座,像座陽面鐫刻著“華商始祖王亥”的名諱;陰面鐫刻著王亥生平事跡;左右兩側鐫刻著由著名畫家曹天舒先生精心設計的《王亥業績圖》浮雕,浮雕再現了數千年前王亥的光輝業績,令人心曠神怡,交口稱贊。王亥像前的九尊大鼎寓意“一言九鼎”,告訴經商之人始終不忘“誠信”二字。穿過闕門迎面是照壁,照壁前后各有一幅巨幅陶瓷壁畫,一幅是王亥率隊待發圖,一幅是王亥經商交易圖。畫面原作是著名畫家曹天舒先生所畫,后又進行了二度創作。畫面展示了王亥富國經商的雄心壯志和以物易物的熱烈場景。人物逼真,形象生動,大氣磅礴,栩栩如生。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商祖殿(攝影:李萍)

    過了陶瓷畫壁不遠就是巍巍壯觀的商祖殿,又名王亥殿。這座仿漢代的建筑,高16米,深16.8米,面闊7間。王亥(前1854--1803),姓子,名亥,又名振,商丘人。是閼伯六世孫,商湯七世祖。王亥由于重商德,講誠信,行仁義,故深受各諸侯國臣民所愛戴,親切的稱他們為“商人”。“商人”這一名詞便源于此,一直沿襲至今。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梨園春大戲樓(攝影:譚姝)

    順商祖殿往后走不遠來到一座花戲樓。胡建毓介紹說,這座仿古建筑的戲樓是上世紀1998年在原址上擴建而成的。據史書記載,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在不得志的時候,曾去北方投奔郭威,路經閼伯臺,在此抽簽問卜。卦辭上顯示他有天子之命,趙匡胤半信半疑。當時有一位和尚指點他讓他閉上眼睛摸對面的花戲樓,如果能摸中花戲樓正面中心部分,就會做皇帝。趙匡胤按照和尚的方法去做,結果確實摸到了花戲樓的正面中心部分。到了公元960年的時候,趙匡胤在開封北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他是在商丘發跡的,商丘在古代稱為宋城或宋州,所以趙匡胤定國號為“宋”。到了民國時期,著名的愛國將領馮玉祥將軍聽到了這個故事之后,也來摸花戲樓,結果他摸中了左邊部分,所以他是將軍的命。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二十四節氣石刻(攝影:曾繁)

    大戲樓正對著就是三商大道,道兩側擺放了兩排醒目的二十四節氣石刻。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在黃道上的位置(黃經),將全年劃分為二十四個段落,包括雨水、春分等十二個“中”氣,立春、驚蟄等十二個“節”氣,統稱二十四節氣。因閼伯任火正,觀星授時,為二十四節氣的制定做出了巨大貢獻,故立二十四節氣石刻向世人展示。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閼伯臺(攝影:馮贛勇)

    采風組最后來到商祖祠的高臺建筑--閼伯臺,該臺又叫火神臺、火星臺、商丘,是帝堯時期的古觀星臺遺址。據《商丘縣志》記載;“閼伯臺在商丘古城西南三里,臺高八十八尺,周二百步”,是我國最古老的天文臺遺址,距今約有4500年的歷史。閼伯是軒轅氏黃帝的四世孫,帝嚳高辛氏的兒子,曾經輔佐大禹治水,任司徒,管教化,因功封于商,被賜為子姓,就是兒子的“子”。為什么被賜為子姓呢?據《史書》記載,說他的母親簡狄,因吃了玄鳥蛋,就是燕子蛋,而生下閼伯,所以賜為子姓。至今商丘還有一個風俗,誰家生了孩子就送雞蛋表示祝賀,并把雞蛋染紅了分給孩子們去吃。因為中華民族有個很美好的傳說,誰吃了紅雞蛋就能生下一個有作為的兒子。吃紅雞蛋就源于子閼伯。《詩經商頌》有兩句詩:“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說的就是玄鳥生商。閼伯就是商的始祖。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閼伯臺匾額(攝影:郭超群)

    古時所說的商丘指的就是這個土丘。商丘的“商”在古代甲骨文上,上面是一個“子”,下面是一個“岡”,意思是子姓的人生活在高岡上。古時這一帶不是平原,而是高低起伏的丘嶺地帶,人們為了逃避洪水猛獸的侵襲,都生活在高丘上。所以這些子姓部落的人生活在高丘上記為“商”字。再說“丘”字,古時人們把居住地或墳墓稱為丘,閼伯曾在上面居住過,死后又葬在了這里,為紀念閼伯,故名商丘,唐朝《括地志》又云“宋州宋城縣古閼伯之墟即商丘也”,所以閼伯臺又名商丘,所以人們來商丘,不到閼伯臺就不算是真正來到了商丘。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從閼伯臺上俯瞰遠眺(攝影:馮贛勇)

    閼伯臺上有閼伯廟(或閼伯祠),為元代大德年間建造,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廟內有大殿、拜廳、東西禪門、配房、鐘鼓樓,東邊為鐘樓,西邊為鼓樓。所謂晨鐘幕鼓,就是早上敲鐘晚上擊鼓。另外還有三處臺階組成。其中中間這處臺階是最有意義、最有特點的。此處臺階最低層最薄,越往上越厚。寓意為步步高升,也就是說凡來此朝拜者或觀光旅游的人從這里登上此臺都會給您帶來好運。這個建筑是元代建筑。整個建筑呈對稱的方型,小巧玲瓏而別致。每年農歷正月初七是閼伯的生日,其間蘇、魯、豫、皖、冀等省周邊數百里的群眾都來此朝臺,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古廟會,像這樣隆重的祭祀活動在中國神話信仰民俗中是罕見的,F在“火神祭祀”已經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火神臺廟會也成為中原四大廟會之一。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商丘八關齋(攝影:馮贛勇)

    離開商祖祠,采風組驅車來到商丘古城旅游區著名的“八關齋”。胡建毓說:“八關齋”三字應是佛教用語,全稱為“八關齋戒”,是為在家修行的在家弟子制定的、暫時出家修行的戒律與齋法。八關齋會是佛家給人祈福的法會。這里最早是唐玄宗年間的寺院,叫開元寺。唐大歷七年(公元772)四月,信都郡王田神功得了熱疾,過了一個月才好。由于田神功曾經兩次率兵解救睢陽之圍,睢陽士人便向官府建議,舉行八關齋會為田神功祈福,以報答他曾解救睢陽于危難之中的恩德。為了記載這次活動,州郡長官又從千里之外請來了著名書法家顏真卿,由顏真卿撰文并親筆書寫,后刻成八棱石幢。這通石幢高3米,共八面,每頁寬51公分,全文983字。碑文是顏真卿64歲時的作品,結構謹嚴,體方筆圓,端莊雄偉,筆行兼用篆隸筆意,后人多予以高度評價,認為這是顏書中的精品和神品。因為碑文叫做《宋州八關齋會報德記》,后來人們慢慢地就把石碑稱為了“八關齋碑”。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采風組參觀八關齋(攝影:馮贛勇)

    千百年來,八關齋幾度興廢,歷盡滄桑。唐會昌五年(公元845),武宗李炎痛惡僧民耗蠹天下財力,下詔大除佛寺,開元寺及“八關齋”碑也在這場劫難中被毀。因石幢巨大,不便搬動,地方官吏就將碑文鏨鑿數處,就地掩埋。唐大中三年,宋州刺史崔倬找到殘碑和原碑拓片,命令工匠將“八關齋”碑重刻立于原址,不敢再叫開元寺,就用碑名八關齋。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八關齋中的禹王鎖蛟井雕像(攝影:馮贛勇)

    明朝弘歷十五年(公元1502),黃河泛濫,水決入城,睢陽古城被滔天洪水所吞噬。開元寺遭受滅項之災,整個寺院瞬間蕩然無存。清朝嘉靖十九年,為防水患,在城外重新修筑護城大堤。“新堤筑成,水患有防”,于是在開元寺原址北端建大殿三楹。原來立于開元寺山門內東側的“八關齋”碑,則被留在新修的大堤南側。嘉靖二十九年,巡撫御史王楠到此視察,感念顏真卿高風亮節,取義成仁,便給這通碑加蓋了一個亭子進行保護,又在亭子的北端建了三間祠堂,春秋祭祀,并為其題寫“顏魯公祠”。明崇禎年間,為加強城防,在原護城大堤上修筑城墻。為利于防守,與護城堤相毗鄰的“顏魯公祠”被拆除。護城河被加深加寬后,河水漫浸到“八關齋”碑石,后來,該碑被西移到距離護城河約35米處。到了清朝順治年間,告老還鄉的國史院大學士宋權,為“八關齋”碑修建了碑亭?滴跄觊g,又有人在碑亭北側修建大殿三間,供奉佛像,復名開元寺。1986年,商丘縣重修八關齋,重刻八關齋碑于祠內,為這座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重現了一枝瑰麗的藝術奇葩。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商丘張巡祠(攝影:張農)

    出了八關齋的大門,對面不遠處就是商丘古城旅游區的另一個著名景點張巡祠。張巡祠是為了紀念唐代睢陽之戰中以張巡、許遠為主的一批愛國將領所建的古代建筑群體。張巡,生于公元709年,鄧州南陽人。史書載:其“博通群書,曉戰陣法。氣志高邁,略細節,所交必大人長者,不與庸俗合,時人叵知也。”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軍事家,愛國將士。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張巡祠大殿(攝影:馮贛勇)

    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身兼平盧范陽,河東節度使的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率領精兵向南進犯,開元天寶時期所謂的“盛世”從此結束。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正月,安慶緒謀殺了其父安祿山,安慶緒為了切斷沿運河運轉到長安的財政命脈:江淮租庸,以斷絕長安的財政收入和糧餉。安慶緒手下名將尹子奇,率領大軍掃蕩河南,此時河南城鎮紛紛陷落,惟有軍事重鎮睢陽未陷(睢陽即今商丘縣地內)。睢陽太守許遠向張巡告急,時為真源(河南鹿邑)縣令的張巡率領3000將士增援,共守睢陽。此時張巡、許遠合兵為六千八百人,敵兵13萬人。張巡和許遠依靠高大堅固的睢陽城墻和城內軍民的支援,率兵抗敵,歷經大小戰斗400多次。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張巡之墓(攝影:張農)

    張巡的獨特戰功,在世界軍事史冊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張巡不愧“軍事家”的稱號。為紀念“安史之亂”中殉難的張巡、許遠等英烈,唐肅宗下詔賜張巡為揚州大都督,許遠為荊州大都督,并在睢陽立廟,每年祭祀。在宋大觀年間(11071110),皇帝追封張巡為忠烈侯,許遠為忠義侯,南霽云為忠壯侯,雷萬春為忠勇侯,霽賁為忠濟侯,后來又增加姚誾為忠保侯,合稱六忠,祭祀他們的祠堂被稱為六忠祠。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商丘古城牌坊(攝影:馮贛勇)

    結束了張巡祠的拜謁后,采風組最后來到商丘古城南城門樓。胡建毓介紹說:現存商丘古城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古城呈現城郭、城湖、內城三位一體格局,是我國現今保存最為完好的古代府城。最外面圍繞著的是古城的城郭,又稱作護城大堤,周長9公里,圍繞護城河一周,采用黃土筑城,底部寬20米,頂部寬7米,高5米,其下部外側砌有磚墻,非常堅固,構成了古城軍事防御的第一道堅固的防衛屏障。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商丘古城南門樓(攝影:馮贛勇)

    商丘古城的護城河繞內城一周,距離城墻3.5米,由于水面寬闊便叫成了護城湖。護城湖水面比較窄的地方有25米,而最寬的地方則可以達到500多米,水深15米,只有四門通過石拱橋與外界連通。古城的四個城門外,原來還各建有一座呈半圓形的甕城,甕城的城門與正門不相沖,扭向一邊,所以又叫做“扭頭門”。東門甕城城門朝南,北門朝西,西門朝南,南門朝東,甕城門與城門結合在一起,叫做“四門八開”。其好處就是可以使突然攻進甕城的敵兵暫時失去目標,從而延緩敵人的進攻,更方便守城將士從甕城四周的城墻上利用弓箭等武器消滅進入甕城的敵人。古城的甕城一直保存完好,在民國時期才被拆除。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商丘古城炮臺(攝影:盧磊)

    古城內城面積為1.13平方公里,歷代人才輩出,是人杰地靈之城,在明清兩代出過兩位大學士,七位尚書以及侍郎、巡撫、御史、總兵和著名文人20多位,先后出現了“沈、宋、侯、葉、余、劉、高、楊”等八家達官顯宦和“陳、蔡、穆、柴、尚、孟、胡”等七家豪富大戶,所以歷史上曾有“八大家,七大戶”之說。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俯瞰商丘古城街巷(攝影:馮贛勇)

    商丘古城又是風水之城,我國風水學的三大傳統觀念即追求“天地合一”“陰陽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傳統思想在此有著非常完整的體現。在南城門樓上的沙盤中能清楚地看到商丘古城的城郭是圓形的,而它的內城是方形的,它外圓內方的格局有三層含義:一是象征天圓地方;二是外圓為陽,內方為陰,象征陰陽相生相克,平衡和諧;三是很像我國古代的圓形方孔錢,含有金戈之象,寓意為招財進寶。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商丘古城門洞(攝影:馮贛勇)

    商丘古城的東門與西門是不相對的,錯開了一條街道。因為按五行來說,西方有金,東方為木,金克木要傷人的,所以東西門不能相對,錯開一條街道,就可以“***”,從而逢兇化吉,遇難呈祥。南門的東面兩側各有一個水門,通過水門將城內的水排進護城河,為什么這樣設計呢?原因有兩個,其一是為了追求五行的平衡。按照五行來說,南方為火,北方為水,水火雖相克,但水火也相濟。商丘主火,火勢太盛,為保持水火的平衡,就需要加強水的力量,于是古人就想出了一個“三水濟火”的高招來達到雙方力量的均衡。其二是由城內的地勢所決定的。商丘古城的地勢呈龜背形,中間高,四周低,略微向南傾斜,大隅首最高,南城墻最低。所以全程的排水系統采用兩條最凹的街溝,將全城廢水通過水門排進護城河內。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商丘古城環城湖畔(攝影:馮贛勇)

    古城內共有93條街道,這里的“九”和“三”也是大有講究的。奇數為陽,偶數為陰,“九”為奇數之首,在風水學上是“極陽”。而“三”則有進取如意,增進繁榮的含義。古人認為天圓地方的根源,包含著以“三”為單位的發展程式和數理規律。如老子的《道德經》認為“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在我國傳統建筑中“三”反映了圓滿和諧的哲學思辨和審美觀念,所以古城內的街道取了“93”這么一個吉數。同時街道縱橫交錯,氣脈相通。以圖覽盡瑞氣,生機勃勃,長治久安。

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之三古文化旅游區散記

商丘旅游局侯衛星局長(左)與中央臺記者曾繁在連線直播現場

    在參觀了古城南城樓后,由于時間關系,像商丘著名的應天書院、壯悔堂、侯府、文廟、穆氏四合院等景點,采風組都沒能前往一觀。盡管有點遺憾,記者倒認為是件好事。此次采風活動得到了商丘旅游局上到局領導下到普通工作人員的鼎力支持。從開始策劃起,商丘旅游局市場科的趙向群科長對采風組需要的相關資料有求必應。正是這些同志們的無私幫助才使本次探秘歷史文化名城商丘的采風活動獲得較為圓滿的成功,而且還分別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香港之聲的《文化之旅》進行了錄播和直播各一次。將商丘厚重的歷史文化風貌,得以向香港同胞們和廣大聽眾們進行了全方位的展示。商丘再見!不久的將來,記者將會再次光臨,好好補上此次采風行留下的遺憾……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廣播網(2012-11-13)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