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商丘 >> 走進商丘 >> 印象商丘 >> 瀏覽商丘

文化商丘:睢陽古城墻(二)

2013/3/29 15:12:05 點擊數: 【字體:

血色睢陽

  睢陽古城是一座精巧玲瓏的小城。古城墻內僅一點一三平方公里。從城北門到城南門不過一公里路程,步行也只是十幾分鐘。但是,古城內布局卻十分精巧。其街道與建筑也是按八卦方位設置的,就連城內的七十二座廁所也成梅花型分布。怪不得有人稱睢陽古城為八卦城。

  周末或是節假日,你不妨走近古城墻,來一次與古城墻的親密接觸。你凝視它,聆聽它,看著看著,古城墻就幻化成了一幀巨大的銀幕,一幕幕歷史的畫卷就會在你的眼前翻卷迭出;聽著聽著,從墻縫里便飄出演奏了千年的動人樂曲。在那些畫卷里,既有血與火的壯烈,又有情與愛的纏綿;在那些樂曲里,既有金戈鐵馬的陣陣廝殺,又有江南絲竹的悠悠輕揚,既有鐵板銅琶,又有輕簫短笛。

 文化商丘:睢陽古城墻(二)

  張巡,一個響亮的名字,一個可以把歷史的鼙鼓震得天響的名字,就是在這一圍的城墻上,在你的腳下,演繹了一場驚天地泣鬼神的睢陽之戰。

  經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唐王朝,到了唐玄宗時期,達到了富庶和繁華的極至。不論是京城鬧市或是鄉間小道,處處飄蕩著唐詩柔美的音韻,不論是宮闈深院或是將軍幕府,到處舞動著美人纖細的腰肢。在盛唐時代的空氣里,都氤氳著微微醺香的絲露花雨。皇帝陶醉了,嬪妃們陶醉了,大小官員們陶醉了。演兵場廝殺聲停歇了,兵士的刀槍生銹了,營廄里的戰馬長膘了,將軍們的戰袍脫掉了。生意最興盛的是酒樓歌廳,收入最豐厚的是酒樓歌廳的老板們。然而,正是一片歌舞升平世界卻潛藏著巨大的社會矛盾和危機。

  唐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安祿山及其部將史思明在范陽起兵叛亂。唐玄宗在貴妃楊玉環的石榴裙邊醒來,手忙腳亂了,高級將領們在一夜狂歡的酒醉中驚醒,暈頭轉向了。戰爭,舉國上下,宮廷內外,就連長安城的將士們誰也不相信會發生戰爭。“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貴妃楊玉環霓裳羽衣舞的一個漂亮旋轉動作還沒做完,叛軍已兵臨長安城下。唐玄宗,一個太平世界的風流天子,只好無奈地攜著楊玉環帶著衛隊逃出長安城,向西南方向,不知路在何方地前進著。

  叛軍一路所向披靡,洛陽陷落,汴州(開封)陷落,譙郡(亳州)太守楊萬石降賊,雍丘(杞縣)太守令狐潮降賊,濟陰郡(今山東定陶)太守降賊,睢陽幾欲成為一座孤城。唐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叛軍集中兵力,叛將尹子奇率兵十三萬開始圍攻睢陽城。一場亙古未有的慘絕人寰的睢陽城守衛戰拉開了序幕。

  張巡,就是這場守衛戰的軍事主帥。當時,睢陽城內雖有民眾六萬余人,將士僅有六千八百人,而面對的是十三萬之眾的敵人。但張巡及其將士們憑借著堅固的古城墻及其堅強的戰斗意志,打退了敵人的一次又一次的進攻。至五月,城內糧盡,這是城內第一次遇到糧食危機。但此次卻因叛軍主帥尹子奇受傷而暫時退了兵。張巡趁停戰之機,想法尋找糧草,以備敵人的再次圍攻。豫東的五月應該正是小麥成熟的季節,但張巡的將士們放眼望去,到處都是大片大片荒蕪的土地。即使有些地塊長了一些麥子,也早已為叛軍劫掠殆盡。

  七月,尹子奇率兵十四萬第三次圍攻睢陽城。一次次的攻城,一次次的廝殺,城墻的內外留下了一片一片的尸體。

  八月,城中糧絕。當尹子奇清楚地知道城內絕糧時,便露出了猙獰的微笑。沒有吃的,看你怎樣堅持下去!十余萬兵卒把睢陽城圍得層層疊疊。睢陽城隔絕了與外界的聯系,完全變成了一座孤城。樹皮,蒿草,草根,馬鞍(牛皮做的),腰帶(牛皮的),能吃的都吃完了。黑壓壓的敵兵爬上了城墻,殺!殺!我是張巡的士兵,我寧死也要戰斗下去!

  九月,敵兵在攻城。城墻上的將士們饑腸轆轆。投降吧!一個“投”字還未出口,張巡手起刀落,“降”字就再也未能說出口。

  我真的不忍心寫出以下的文字,但,作為歷史曾經發生的一段事情,我必須把它如實地寫下來。這也是很多的史學家最不想寫的文字,也是在很多的文獻中最避諱的文字,也可能是聳人聽聞的文字:那就是吃人!以前,在我讀過的有關睢陽之戰的一些資料中,只看到張巡是如何的英雄抗敵,如何的殺妾餉卒,卻沒有看到過殺吃民眾的敘述。因為張巡是英雄,是盡忠報國的英雄,是為千萬人所景仰的忠烈英雄。歷史學家們誰也不愿把這殘忍的一幕寫出來。按照我國的慣例,一旦成為英雄,就一定有一個高大完美的形象,不容得有半點的瑕疵,即使臉上的雀斑也都被巧妙的掩飾和抹平。

  我還是流著淚堅定地寫了下來。

  十月初一,吃什么?有人餓死了,是一些老弱病殘,吃了吧!對于饑餓的士兵來說,只要能吃,一切都可以吃。士兵們剛剛吃下兄弟們的血肉,城墻上的敵兵又爬上來!殺!敵兵退了下去。城墻下倒下一片敵兵的尸體。

  在我少年時,曾聽父親講過張巡殺妾餉卒的故事。有幾個晚上我怎么也睡不著,腦子里總是想像著張巡殺妾時的情景。

  第二天,當士兵們在城墻上又分到肉塊的時候,伙夫再也無法控制悲痛的淚水:“我們吃的是主帥的愛妾呀!”

  老弱病殘吃完后,吃婦女兒童。我不忍心想像當時睢陽城內的情形,士兵們在追殺著,婦女兒童在逃避著,軍營的鍋灶里汩汩蒸煮的是人的骨肉!對此,《歸德府志》有記:

  “初殺馬食,既盡,而及婦人老弱,凡食三萬口。”

  守城的兵士們竟生吃了三萬民眾!

  即使在志書上清清楚楚地記載這一段歷史,我也始終無法相信這曾經是發生在睢陽城的事情。我無法想像城內的老百姓該是怎樣的生存景象。

  十月初九,饑餓的士兵再也無力站起來,再也無力與攻城的敵兵搏斗。叛軍攻入睢陽城。睢陽陷落時,城內六萬民眾僅僅剩下四百人!除了被兵士吃掉三萬人外,其他近三萬人的死亡會讓人想得更多。戰爭,殘酷的戰爭,死亡的不僅僅是兵將,而更多的是老百姓。城破之后,張巡及其守城的三十六位將領同時遇害。至死,張巡罵賊不絕。

  即使用現代的人文觀點,對睢陽守衛戰的功過是非我也無法作出恰當的評價。不過,我不能不問問自己:睢陽守衛戰為了誰?為了睢陽城的老百姓嗎?為了守住城池不破,自己的子弟兵竟吃了民眾三萬多口。張巡殺妾餉卒,妾,竟可以隨便殺吃了嗎?我讀遍了東西方的歷史,研究了歷次的戰爭,從沒看到有如此慘烈的食人景象。與其將民眾吃掉,怎不為其打開城門放他們一條生路呢?即使為了抗賊,也極不該生食活人。對此,即使在當時,人們對此也有諸多微辭:

  “時議者或謂:巡始守睢陽,眾六萬,既糧盡,不持滿按隊出再生之路,與夫食人,寧若全人?”

  今天,我雖然寫下這一段文字,寫下一段悲慘的史實,但是,張巡依然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他以寧死不屈的大無畏精神,以睢陽古城墻為屏障,以六千兵士對十三萬的力量懸殊,牽制叛軍主力近一年之久,使叛軍未過江淮,使江淮民眾免遭涂炭,同時,也使唐王朝贏得了極為寶貴的喘息機會,為消滅叛軍創造了一個準備的過程。《歸德府志》早已有了中肯的評價:

  “巡蔽遮江淮,沮賊勢,天下不亡,其功也。”

  從另一個方面講,不僅在那個特定的時代,而且數千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靈魂深處一直潛藏著一種帶有悲劇色彩的英雄情結。愈是死得悲壯,就愈是人們心中的英雄。茍且偷生,是千年來人們嘲笑的對象。張巡的精神正契合了我們的這種民族情結。張巡,不愧是我國千百年來少有的英雄人物。

  站在睢陽古城的南城樓上向南望去,腳下是碧波蕩漾的南湖,在四圍依依楊柳的輕撫下,南湖是那樣的平靜安詳。張巡祠就在南湖岸邊,一片楊柳茂密處。

  我撫摸著古城墻上的城磚,耳邊似乎還響起當年守城兵士們的廝殺聲,我腳下每一塊的城磚上還依稀殘存著當年兵士們的血跡。睢陽守衛戰的硝煙早已散去,當年壯烈的廝殺只成為歷史書頁里的幾小段文字。張巡,也早已成為睢陽人心中的一個符號。

文采風流

  最早的睢陽古城墻應該是微子修筑的。西周初年微子為周武王所封,始建宋國。微子就開始在這里修筑宋國城池。當然,那時的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只是用黏土堆積夯實而已。經過幾年的努力,微子終于建好了自己的國都與城池。初夏的一天,微子登上城墻向南眺望,他隱隱地看到了商代建都的地方———亳。因為亳就在宋城的南邊不遠處。他放眼望去,當年殷商的宮室處長滿了茂密的莊稼。他想起祖宗創業的艱難歷程,想起紂王專行無道,將一個好端端的殷商葬送,他不禁潸然淚下。紂王雖然是他的親兄弟,但對這個亡國之君,他還是充滿了怨恨。于是,他無限感慨地低聲吟道:

  “麥秀漸漸兮,

  禾黍油油。

  彼狡童兮,

  不與我好兮。”

  也就是后人稱作《麥秀歌》的詩。這也是中國詩歌史上最早的詩篇。微子的這一聲低吟,可能被哪個隨從偷偷地記了下來。不知為什么,到了漢代司馬遷將這一千古絕唱記在了萁子的名下。我還是偏向于《尚書大傳》所記,因為《尚書大傳》記載這是微子看到殷商敗亡之后,宮室頹壞,禾黍遍地,所吟的一首傷心曲。
 

  微子的宋國城池早已為歷史的洪流所湮滅,但是,人們心中的宋城卻愈來愈堅固而高大。當時宋國人以國為姓,于是,宋姓就在這兒誕生了。歷經數千年,宋姓子孫早已遍布世界各地。宋,已成為我國的一個大姓。

  睢陽這個地方,自微子在此建立宋國后,數千年來,一直為歷代所重視。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它正處在一個東西黃金軸線上。

  中國自秦朝統一后,除元明清外國都的位置一直都是大致以現在的隴海鐵路一線為軸線。秦唐時國都西安,漢代國都洛陽,宋代國都開封,而睢陽正處在這一軸線的東端,又是蘇魯豫皖的交會點。所以這里一直是歷代的政治、軍事、經濟要地。和平時期,這兒往往是投資者所青睞的風水寶地,戰爭時期,又是兵家攻守必爭的要塞。西漢時期,梁孝王劉武在此大興土木,廣建宮室及亭臺樓閣,堆山造湖,更植奇卉異木,修筑了舉世聞名的梁園。梁園,無論從建筑規模還是品位都超過了當時的皇家園林上林苑。自然,歷代的文人墨客多留戀于此,在這兒去尋找一種理想的王國。梁園就更是歷代文人騷客們夢中的棲息地。西漢時,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枚乘、鄒陽等即久居梁園,吟詩作賦,為睢陽古城留下了一段如夢一般的美麗故事。當時,司馬相如他們一定登上古城墻,東望隋堤,南視睢水,北對黃河,抒發著心中的感慨。如今,站在古城墻上諦聽,還依稀聽到他們悠悠的吟哦聲:

  “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

  在古代文學家中,最愛好旅游的可能要數李白了。他二十一歲出川,漫游天下,“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的大半生都是在旅游中度過的。他游遍三山五岳,江海湖泊,西岳的蓮花,峨嵋的秀色,廬山的瀑布,桃花潭的綠波,汪倫的盛情,都不曾留住他匆匆的腳步。然而當他來到睢陽,只繞睢陽古城輕輕一轉,他就再也不舍得離開這個地方。“一朝去京國,十載客梁園。”在李白的眼里,除了京城之外最好的地方只有梁園了。他不但在睢陽一住十年,而且還娶了妻子宗氏夫人,生了兩個兒女。李白到梁園時,離梁孝王劉武筑梁園已經八百多年了。經過八百年戰火的“洗禮”,梁園早已是滿目瘡痍,面目全非了。可是他在此仍然游興不減,吟詩作賦。我感覺到李白之所以在睢陽能夠一住十年,他是在尋找一個夢,一個文人的遙遠的梁園夢。李白在睢陽客居,詩圣杜甫,詩人高適也趕來與他相會。于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幾顆巨星在睢陽城相遇了。我想像著,他們相會時,肯定是在一個春夜的晚上。那天夜里,睢陽城的夜空上一定騰起了萬丈光焰,四方的百姓還不知道睢陽城到底發生了什么,只看到紅光盈天,幻彩迷離。他們一定在古城樓登高望遠,詩興勃發。李白一張口,便吐出一串傳世的經典詩篇:

  “我浮黃河去東闕,掛席欲進波連山。”

  ……

  “荒城虛照碧山月,古木盡入蒼梧云。

  梁王宮闕今安在?枚馬先歸不相待。”

  怪不得杜甫老是在春夜里,那么容易地想起李白。他的《春夜懷李白》于是就成了千古絕唱:

  “白也詩無敵,飄逸思不群。”

  面對這一圍巍巍的古城墻,這明鏡一般的護城湖,即使你不是詩人,也會脫口吟出詩一般的句子。其實,睢陽南湖的美麗遠在宋朝時已聞名遐邇,有不少文人墨客留戀于南湖不忍歸去。

  宋朝時山東青州有位詩人叫劉山老來到睢陽南湖,面對南湖的美麗風光,一時找不出合適的詩句來抒情,只好吟道:

  睢陽城外,好個大南湖。

  誰知就這么一出口,他完全沒有想到這吟哦聲竟在南湖的碧波煙柳里纏繞了一千多年。就在今天,如果你是第一次到睢陽城南湖去,你同樣會情不自禁地流出這一句由衷的詩句。

  北宋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光曾為南湖風光所陶醉,竟徘徊湖邊數日不思回京。本來不怎么寫詩的司馬光竟詩興大發,連賦詩數首:

  “梁王棄宮館,時世古今違。

  獨有南湖水,春來雁鶩飛。

  樓臺沉倒映,林薄掛余暉。

  ……”

  “宋都南湖水,花柳媚名園。

  鳥起沙留跡,魚驚浪結痕。

  ……”

  “海雁長橋北,乘閑日日來。

  游魚自在樂,宿鳥不相猜。

  弱柳周遭合,芳花次第開。

  ……”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也就是大文學家蘇軾的弟弟,曾兩度在睢陽做官。第一次調離之后,隔了幾年,他竟要求再回睢陽。我推想他之所以重回睢陽,或許是舍不得睢陽南湖那一片醉人的綠波吧。其實,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哥哥蘇軾當時在徐州做太守,睢陽與徐州距離較近,兄弟間便于往來。蘇轍自幼與哥哥蘇軾一起長大,同游戲,同讀書,詩文酬答,又一同出川應考,同榜中第,兄弟間感情極為深厚。但各自做官后,因交通不便,兄弟難得見面,他們便將相互的思念傾注在各自的詩文里。“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一感人肺腑的詩句,即是思念到達極致所化作的文字精靈,一種真情的千年凝固。蘇轍一到睢陽,自然蘇軾動不動就跑到睢陽來,睢陽古城墻上的晨光落照剪輯了兄弟無數次登臨的影像,睢陽南湖里的波光月影融入了兄弟同游時的濃濃深情。蘇轍對睢陽尤其是對南湖充滿了別樣的感情。他寫睢陽及寫睢陽南湖的詩篇竟達百首之多。蘇軾從徐州太守罷官,首先到睢陽去看望弟弟蘇轍。他在路上就想,能與弟弟一起生活,何必再去外地做官,竟萌生了棄官歸臥的念頭。他在《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中寫道:

  “歸耕何時決?田舍我已卜。”

  在睢陽城的街巷里能走過蘇軾兄弟的腳步,能留下蘇軾兄弟燦爛的詩篇,這不能不是睢陽城的永遠的驕傲。(未完待續)作者:李書偉/文 崔申義/攝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商丘日報(2006-08-14)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