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古城墻保存完好的沒有幾座。
古城墻能保存到今天真的太難了。千百年來,自然災難與人為災難交錯襲來,每一次災難的來臨,古城墻都用高大的身軀阻隔著災難,保護著人們,每一次災難過后古城墻都是遍體鱗傷;鹕奖l(fā)了,大地震顫了,古城墻庇護不了它的古城,于是它們一道倒下去,再也沒有站起來;黃河決口了,長江泛濫了,洪水咆哮著直奔古城墻而來,四圍的洪水上漲著,爬升著,古城墻終于支撐不住,連同古城一起悲壯地消失了;颶風和龍卷風攜帶者暴雨瘋狂地掠過,把整個城池荑為一片瓦礫場;黑火藥發(fā)明了,攻城的戰(zhàn)斗開始了,轟然一聲,城墻坍塌了;人口膨脹了,城市變小了,高樓占據了城墻的位置,城墻磚變?yōu)榱诵路可岬牡鼗。一座座古城淤積了,一座座古城焚毀了,一座座古城湮滅了,一座座古城拆除了,古城墻也跟著一起殉難。
然而,睢陽古城卻幸運地保存了下來。這種保存的幾率很小,睢陽古城太珍貴了!
睢陽古城是全國僅存的屈指可數的幾座古城之一,古城之所以能保存下來,完全是因為有古城墻的存在,古城墻為其阻隔了災難,抵擋了風雨。民國十九年八月,水淹四關,而水未進城,有古城墻在;次年夏,連日暴雨,城外洪水滔滔,一片汪洋,人們坐在城墻上,眼看著水位在上漲,上漲,快要可以洗腳了,人們擔心極了。一旦城墻坍塌,后果可想而知。人們束手無策!老太太只能跪在菩薩像前祈求保佑,并且,也只有求助菩薩,聽天由命。那時,有誰來幫你抗洪?最后,我們的古城墻經住了考驗,到底沒讓洪水進城。是古城墻保護了古城人的生命。后來,有人測算,那次洪水城外水位與城內三層樓一樣高。
據說,睢陽古城之所以被批準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主要是檢查組的專家們看到了那巍巍聳立的古城墻。他們嘆道:古城墻能保存這么完好,實在太難了!于是,專家們毫不猶豫地將古城墻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只要你走近睢陽城,就必然看到高高的古城墻從古城門向兩邊蔓延伸展開去,你的思緒也就會隨著古城墻的蔓延而伸展,直到把整個城市包圍起來。那么你會立即判斷出,這是一座古城,一座從歷史里走出來的古城,一座充滿著歷史文化厚重感的古城。僅看那已被年代的風雨侵蝕剝落的古城磚,你就會想到古城里一定圍裹著一個完整的歷史,一個又一個原封的朝代。是的,睢陽古城墻的每一塊城磚就是一本線裝的古籍善本書,你輕輕一翻,就會抖落出一串串帶著文化基因的歷史故事。
城頭紅燈,閃爍著歷史的光芒。
蒼茫煙雨
對于古城墻來說,睢陽人是再熟悉不過了。只要進出古城,就會從古城墻下經過。有時候人們對太熟悉的事物,會產生認知上的遲鈍與忽略,會缺少新鮮感及激情。我在睢陽古城生活了幾十年,自認為很關注古城的歷史文化,對古城的歷史頗知道一些。直到今年春天,我陪同北京來的幾位客人沿古城墻散步,客人向我提出了一系列的關于古城墻的問題,我才知道自己包括很多睢陽人對古城知識的貧乏與蒼白,更缺少了對古城進行深層次的思考與探索。朋友走后,我?guī)е环N對古城的歉意翻閱了一些關于古城墻的資料。
我國古代一些城市大多是有城墻的,沒有城墻是不能算作城的。能讓古人下大力氣建得城墻的地方,其地理位置就必然十分重要。睢陽城這一片地方,從商朝到現在的睢陽古城,是沿著中國歷史的泥濘一路走來的。戰(zhàn)爭與自然災難以及時間的無情摧殘,使這座古城墻歷史上建過多次,現在的睢陽古城是明代重建的,當然我們看到的古城墻也是明代重建的。
古代的所謂筑城,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筑起圍城的城墻,F在我們看到的睢陽古城墻是明正德六年(1511年)開始修筑的,之間斷斷續(xù)續(xù),修補完善,至城墻城郭全部竣工,時間已到了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四十四年的光陰,留給了我們一個現在的城墻。四十四年,無論是春夏秋冬,無論是風霜雨霧,我們的祖先一塊磚一塊磚的壘砌著。烈日炎炎下,他們砌著,北風凜冽里,他們砌著。工匠們從少年砌成了老人,從黑發(fā)砌成了白發(fā),一代人死去了,一代人又接著砌下去。他們只有一個愿望,砌出高高的城墻,來抵御敵人的侵略,抵擋洪水的淹沒,為在古城生息的人們筑起一道防御災害的屏障,為他們的后代筑起一個安睡的搖籃。
城墻砌起來了,城郭也堆起來了。可以喘口氣了,可是嘉靖十五年(1536年),“河決大潰,蕩我郭廬,幾壑我城。”黃河一決口,古城就幾被淹沒。論證結果,城郭環(huán)城太近,且又低薄。于是,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在離城較遠的地方筑起了新的城郭。城郭全長18華里,上寬四丈,下寬六丈,高一丈二尺五寸。洪水又襲來了,高高的城郭阻住了奔涌的浪濤,即使流進了城郭,也在乖乖地流進寬大的護城河,沒有了脾氣。
我沒有做仔細的測算,古城墻周長七里,上寬二丈,下寬三丈,高二丈五尺,修建古城墻加上墻內的堆土,共需二百多萬土方,城郭共需一千多萬土方。如果按每人每天運送四個土方,年出工三百天算,建成睢陽古城現在的規(guī)模,需要一千人干三十余年才能完工。據《商丘縣志》載,康熙四十四年商丘縣僅有六萬二千四百三十人,有丁壯三萬三千九百五十一人,由此可推測明嘉靖年間人口更少。全縣人口如今天的一個大鄉(xiāng)鎮(zhèn)。
況且,在明正德六年至嘉靖三十四年(1511-1555)的四十余年里,睢陽一帶災難頻仍,天災人禍不斷。在那樣困苦的年代里,那么少的人口,修建如此浩大的工程,是我們無法想像的。據《商丘縣志》載:
“明正德六年(1511年),文安人劉六等農民起義軍攻歸德城。”
“明嘉靖元年(1522年),山東萊蕪王鏜起義,大敗明軍,入歸德。”
“明嘉靖二年(1523年),淫雨百日,平地行舟。冬大饑,人相食。”
“明嘉靖七年(1528年),民大饑,多流散。”
“明嘉靖八年(1529年),八月,飛蝗蔽日。秋禾無收,民多餓死。”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六月,黃河決口,泛濫城下,至嘉靖十九年始干。”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春,大饑,疫病流行,死亡甚多。”
我們也想像得出那時的生產力水平,那是完全靠人的肩膀一擔土一擔土挑著,爬上數十米高的地方,將土倒掉,然后在回到城河里挖起另一擔土,繼續(xù)向高處爬去。四方的百姓趕著牛車,將一車一車巨型磚運來了。城墻內的土堆起來,高高的城墻砌起來了,城郭也堆起來了。城外原來的平地挖成了數米深的大湖,城外的野地里增添了一片又一片的墳地。你可以想像,新城初筑起來的雄偉與壯觀的樣子。知州們知府們工匠們在落成典禮的那一天,他們站在城墻上,回想著數十年的艱辛,該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一種如何的激動!想他們都在盡情地流淚。這淚直流了滿滿的一個環(huán)城湖,我腳下的那一湖碧波抑或是我們先人的淚水。這一圍的城墻里摻和著我們的先輩們多少汗水和淚水,承載著多少希望和艱辛,承載著多少個朝代沉甸甸斷代史!
在古城墻上漫步,腦子里總是不斷地回放著我想像中的歷史鏡頭:一群群衣衫襤褸的先民,挑著滿滿的兩筐土,邁著艱難的步履,顫顫巍巍地,從護城河的底部,一步一步向上爬著。在紛亂的飄雪下,在寒冷的北風里,他們用幾欲凍僵的手,在一塊塊地壘砌著現在的城墻。
看過一些資料后,我在深深地思考著一個問題:就是睢陽城這一片地方到底有什么靈性?是什么風水寶地?從遠古開始,我們的祖先就在這兒執(zhí)著地生活著,無論戰(zhàn)爭,也無論是自然災難,都不能使他們離開這一片地方,一代又一代,在這兒建設著家園,建設著城池。戰(zhàn)爭結束了,他們掩埋了親人的尸骨,擦干眼淚,在廢墟上重新搭建起住所;大火熄滅了,他們沒來得及包扎燒傷的手指,又撿起還沒燒焦的梁檁,又重新拼搭起一片房舍;洪水消退了,他們挖出淤積在泥濘中的磚瓦,重新搭建自己的城池。顓頊的都城倒塌了,帝嚳在瓦礫上建起了新的都城;商王的城池焚毀了,微子的城墻更高了;微子的城墻被洪水沖潰了,宋襄公壘起了更高的城池;宋襄公的城池頹壞了,梁孝王劉武將城墻建得更高。唐、宋、元、明、清,直至現代,睢陽城作為都城,作為州府,作為重鎮(zhèn),一直存在著。千百年來,人們在這一片土地上困苦著,病患著,勞作著,希望著,不舍得離開這一片土地。人們企盼過一種平安的生活,尋找一個休養(yǎng)生息的場所,更渴望為子孫們創(chuàng)造一種永遠的繁榮和幸福。
我似乎找到了答案:就是我們的祖先,無論自己如何地艱難困苦,也想著為子孫們創(chuàng)造一個長遠的安逸的生活環(huán)境。為了子孫,可以舍去自己的一切,為了子孫,可以承擔起一切的苦難。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子孫。
睢陽古城沿著泥濘的歷史蹣跚著一路走來,祖先們一代一代遠去了,可是他們把古城,一個碩大的寶貝留給了我們。今天,今天的我們將如何報答先祖?zhèn)兊拇蠖鞔蟮,承擔起保護和發(fā)展古城的歷史使命呢?我們拿一個什么樣的古城留給后代呢?
如果你有機會登上睢陽古城墻,城內鱗次櫛比的古建筑,抑或是歷史上哪個朝代鋪筑的青石板路,就會跳入了你的眼簾,城外那繞城一周的碧綠的湖水,環(huán)湖婀娜多姿的垂柳,會把優(yōu)美的詩句逼上你的嘴唇。踩著古城墻,你會平生出很多的歷史滄桑感。我明明知道腳下的城墻是明代的建筑,但總是不經意地把它當成是顓頊的古城、帝嚳的古城、微子的古城、宋襄公的古城、梁孝王的古城、張巡的古城、趙匡胤的古城,古城幾千年的歷史風云就會在眼前翻卷起陣陣的蒼茫煙雨。
幸存之謎
在古城墻腳下輕輕散步,我在思考著一個問題:數千年來,歷史上筑起了那么多的古城墻,就連所謂的七朝古都九朝古都的城墻,都被時間的巨手平蕩得蹤跡全無,而為什么睢陽古城墻卻偏偏幸存了下來?五百歲的年齡,除了因歷史的風雨侵襲而略顯滄桑外,古城墻還顯得那么年輕,身軀還那么偉岸。我問了幾個同好者,回答都不太令人滿意。我忽然想起了幾個人來,于是頓時有了答案:是愛的力量讓古城墻不老。有愛的人不老,被愛的文物也不會老。是歷代的睢陽人對古城墻的愛,使古城墻增添了永遠站立起來的信念。古城墻保護了一代又一代睢陽人,一代又一代睢陽人又保護了古城墻。睢陽人把對古城墻的感恩轉為一種鐘情的愛,一種純真的無私的愛。歷史上古城墻也曾多次遭到摧殘,但一次次都被睢陽人修補起來。有不少睢陽人自發(fā)地承擔起保護古城墻的義務。
郝霄漢,是睢陽區(qū)文化局的一位普通干部,他對睢陽古城充滿了別樣的情感,對古城墻更是愛護備至。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摧殘,古城墻已是千瘡百孔,而有一些人竟偷竊古城磚建房。郝霄漢就像看護自家院墻一樣看護著古城墻,幾乎每天凌晨就早早起來繞古城巡邏,入夜之后,還在繞古城轉悠,發(fā)現誰家有古城墻磚,就非讓他拉回去壘到古城墻上不可。只不過那時還不像現在這樣罰款,自然,為教育那些破壞古城墻的人,郝霄漢沒少費口舌。那時,沒誰安排他這樣做,更沒有誰發(fā)給他獎金,完全是一種責任,一種對古城發(fā)自心底的鐘愛。臨終的前幾天,他知道自己將不久于人世,還強撐病體,走到古城墻下,手撫城墻磚,用顫抖的聲音告誡兒孫:“這是咱商丘的寶貝呀!要好好保護它!”他的遺囑仍是:“保護好古城墻,保護好古城!”郭久理,文革后,他歷經磨難回到睢陽作了一名文化館的干部。從此,他深深地迷上了睢陽文物的保護,也深深地迷上了古城墻。為修復古城墻他跑上跑下,奔走吶喊。在古城墻被批準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保護單位時,本來不能飲酒的他,竟約好友痛飲得酩酊大醉。他竟一連幾天呆在修復古城墻的工地上,累了,就睡在古城墻下。妻子給他送飯,沒有喊醒。睡在古城墻下,他說,比睡在席夢思床上還愜意。這,只是一種義務,義務到沒有任何私心雜念,榮譽、獎金在他的腦子里沒有絲毫的位置。
商丘大地上的立體詩行。
古城墻最大的危險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后,圍繞古城墻產生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拆與留,是這場爭論的焦點。有領導們認為,古城墻封閉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睢陽經濟的發(fā)展,拆了它,把它修成環(huán)湖路,交通多暢順,眼睛多敞亮,拆除了古城墻也就打通了人們封閉的思想,有古城墻在,就打破不了古城意識,古城意識是經濟發(fā)展最大障礙。誰不贊成拆除,誰就是思想保守,誰就是不解放。好像是只要拆除了古城墻,投資商就會從四面八方蜂擁而來。延續(xù)了近五百年的古城墻又一次遇到了危機。也許是冥冥之中有著神靈的保佑,最后保留派的意見占了上風,古城墻逃過了一劫。
有時,世界上事情的結果,往往取決于人們的一種理念,特別是領導人的一種理念。錯誤的理念有時會使人覺得很有道理。人們之所以會堅持錯誤,就是因為他們把錯誤看得很有道理。一個獨斷專行而又固執(zhí)的領導人,如果被一種看似有理實則錯誤的理念充塞了大腦,那他就會作出錯誤的決策。他的職位愈高,其錯誤的危害就愈大。所以,領導者一定要廣開言路,切記聽不得不同意見。
我在古城墻下漫步,繞城一周,也沒有看到記載他們事跡的石碑,但我在古城磚上凝視,卻發(fā)現在每一塊城磚上都刻著那些保護者的名字,是那么的清晰,那么的耀眼。(未完待續(xù))作者:李書偉/文 崔申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