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商丘 >> 走進商丘 >> 印象商丘 >> 瀏覽商丘

文化商丘:探訪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2013/3/29 15:16:46 點擊數: 【字體:

文化商丘:探訪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當地村民在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挖掘到的陶罐。

文化商丘:探訪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王文霞給筆者講解在遺址找到的繩紋夾沙灰陶特征。

文化商丘:探訪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

文物部門在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南面打的文物界樁。

    作家張承志在河南講學時曾談到過這樣一個體會:中原這塊土地,你隨便走到一處曠野地,一處黃土坡,甚至隨意踢一個土疙瘩,就是一段古代歷史,一個發人深思的故事。當然,也有另一面:觸目所及,盡是歷史碎片。用這句話來形象地概括寧陵縣的丁 堆龍山文化遺址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在2006年深秋和初冬,筆者先后兩次到寧陵縣丁 堆龍山文化遺址采訪,對這個上承接仰韶文化,下作為夏商文化源頭的重要文明遺址進行了探訪。在與當地文物部門負責人的數次交談和走訪遺址附近的群眾中,筆者將零碎的歷史逐漸用一條主線貫穿起來,那就是:龍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歷史時期,其對于推進華夏文明的進程,尤其是先商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龍山文化: 夏商文化的先驅

  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陜西、河南、山西、山東等省。關于龍山文化的發現相當有意思。

  1928年4月,原本去漢代平陵城遺址作野外考察的著名考古學家吳金鼎路過山東章丘龍山鎮城子崖,不經意地回頭一望……就是這一次不經意的回頭,竟改寫了中國考古的歷史。

  當時還在清華大學上學的吳金鼎到離龍山鎮城子崖遺址不遠的漢代平陵城遺址作假期野外考察。4月4日,他途經龍山鎮城子崖,不經意地回頭一望,路溝邊斷崖的橫截面引起了他的注意,在陽光下一條延續數米的古文化地層帶清晰可見。此后,吳金鼎先后5次到城子崖實地考察,發現了大量色澤烏黑、表面光滑的陶片,這也就是日后龍山文化的代表———黑陶。吳金鼎很快就將自己的發現報告給了他的老師李濟先生。被人稱為“中國考古學奠基人”的李濟先生是中國第一位人類學及考古學博士,正是他在1930年主持了城子崖遺址的第一次大規模發掘。就這樣,城子崖考古取得了重大的成果———發現了龍山文化。

  1930年至1931年對龍山鎮城子崖遺址的發掘,最突出的代表是造型獨特、工藝精美的黑陶,所以考古學家最初稱其為黑陶文化。不久,即被命名為龍山文化。在城子崖之前,中國出土的古陶器大都是含沙量極高的彩陶和紅陶,而以河泥為原料的黑陶可以說是4000多年前東夷民族所獨有的創造。城子崖出土的黑陶藝術品蛋殼杯杯壁只有0.5毫米厚,重量只有50克左右,是黑陶中的極品。不要說是4000多年前的古人,就是今天想要燒制出這樣成色的陶器都非常困難。

  1949年以后,大量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原先的所謂龍山文化,其文化系統和來源并不單一,不能把它視為只是一個考古學文化。現在,我國考古專家根據幾個地區不同的文化面貌,分別給予文化名稱作為區別。一般的分法是:山東龍山文化,或稱典型龍山文化,即最初由龍山鎮命名的那種遺存,其分布以山東地區為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廟底溝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區,豫東地區也有分布,由仰韶文化發展而來,屬于中原地區早期階段的龍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河南龍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東一帶,上承廟底溝二期文化或相當這個時期的遺存,發展為中原地區中國文明初期的青銅文化,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一般還分為王灣三期、后岡二期和造律臺3個類型;陜西龍山文化,或稱客省莊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陜西省涇河及渭河流域,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龍山文化陶寺類型以新發現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為代表,主要分布在晉西南地區,放射性碳素斷代并經校正,年代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900年。

  龍山文化同仰韶文化一樣,以農耕為主要生產方式,但是在生產工具上較仰韶文化有了很大的提高。仰韶文化又稱為彩陶文化,而龍山文化則以黑陶文化為主。一般認為:龍山文化和夏商文化有明顯的傳承關系。龍山文化衰落以后,在它的基址上,又產生了夏商文化。

  丁堌堆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遺址

   2006年12月12日,筆者從寧陵縣城驅車沿寧柘公路向南行約7.5公里,來到位于程樓鄉丁堌堆村西北角100米處的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下了寧柘公路向東走約1公里,便看到了路南商丘市人民政府所立的“商丘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丁堌堆遺址”的石碑,石碑的東南方便是丁堌堆村。
 據隨行的寧陵縣文物館館長王文霞介紹,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面積約4500平方米。197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洛陽考古所的支洪遠曾率領文物考察隊在此進行勘探、考察。經勘探,文化層分三層:第一層,深1米,含有灰色陶片;第二層,深2米,含有黑色和灰色繩紋陶片;第三層,深3米,含有方格紋、籃紋灰色陶片,且有炭灰遺跡。文化層厚約3.7米,遺址保存完整。1981年其被中央考古研究所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7月升格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從考古專家在遺址中發掘到的大量陶片、器物可以看出,其中灰陶較多,而且胎質細密,燒制火候高;紅陶相對較少,胎質疏松,燒制火候低。灰陶采取輪制法,器表光滑,并裝飾有繩紋、弦紋等;紅陶是手工制作,器表較粗糙,素面。但無論是灰陶還是紅陶,器物都是平底,未發現圈足、袋足器。因其主要特征具有龍山文化性質,所以可認為是早期龍山文化,按分類屬“廟底溝二期文化”。

  “廟底溝二期文化”曾一度被認為是仰韶文化,自從1959年廟底溝遺址被發掘后才搞清楚。1959年,在廟底溝遺址的發掘中,發現它是疊壓在仰韶層的上面,并且在文化性質上具有從仰韶到龍山的過渡性質,因此把它定為龍山早期,以“廟底溝二期文化”代表這個類型的遺存。

  從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來看,都以手制為主,不見輪制的痕跡,紋飾以繩紋為主,籃紋次之,方格紋極少見;器物頗多大型者,包含了豐富的文化遺跡和遺物,具有從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特征,是龍山文化中較早的一種遺存,因此屬于“廟底溝二期文化”。

  據丁堌堆當地的村民講,解放后丁堌堆遺址處是高于地面約0.5米的土崗子,堆積相當厚。后來很多村民蓋房從那里拉土,才逐漸低了下來。今年40歲的李傳江告訴筆者,現在的遺址處是他們村孫明亮、孫明啟、李傳賢、李傳強幾家的責任田,以前每年犁地時,都要犁出好多瓦片、陶片,只是近幾年才少了些。

  在王文霞的帶領下,記者一行從北向南對遺址進行了查看。走不多遠,便會在麥田間、地頭、閑置的洼地里發現很多犁地時被扔到一邊的陶瓷、瓦片。王文霞說,如果沒有考古學家的發現,尋常百姓誰也想不到這耕作田里竟然蘊涵如此深奧的玄機。

  從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發掘出土的龍山文化證明,這里40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人類居住,而且是個人口比較集中、具有相當規模手工業作坊的地方,這是目前寧陵縣發現最早的古文化遺址。這里對研究寧陵的歷史,研究豫東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及其二者的承接關系,商丘先商文化的起源等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和重要意義。

  站在丁堌堆龍山文化遺址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筆者為我們華夏民族源遠流長的遠古文明而驕傲,為中原厚重的歷史文化而自豪。

  簡 介

  龍山文化,距今4350年至3950年,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等省。

  龍山文化,是中國黃河中下游地區晚于仰韶文化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由于龍山早期遺存的確定,基本上解決了中原地區龍山文化的起源問題。過去一直認為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是來源不同的兩種文化,但“廟底溝二期文化”的發現,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有著密切的聯系,可以說通過“廟底溝二期文化”的存在,就能說明我國古代文明發展的連續性。其對研究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發展和交替具有重大意義。作者:文/圖 馬學慶 梁穎閣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京九晚報(2007-03-08)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