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商丘 >> 走進商丘 >> 印象商丘 >> 瀏覽商丘

探秘商丘古城的“前世今生”

2013/8/27 10:06:27 點擊數: 【字體:

探秘商丘古城的“前世今生”

    每個人的一生,最終不是在故鄉,就是在回到故鄉的路上。兩千多年前,西漢梁國的國君梁孝王劉武將他的陵墓選在商丘的芒碭山,這是他祖父劉邦起家之地。在劉武心中,漢興之地商丘是漢王朝的故鄉。

    明萬歷年間,官至禮部尚書的沈鯉,經過半生仕途沉浮,在57歲那年,辭官回到商丘古城,靜享其生命最后14年的時光,在沈鯉心中,商丘是每一個從這里走出去的人都要回到的故鄉。

    2000年,印度尼西亞華僑宋良浩在商丘捐資重建微子祠,此后他經;氐缴糖鸺腊菟问献嫦取T谒瘟己菩闹校糖鹗撬问献迦藢じ]祖的根祖之鄉。

    文化也需要故鄉。

    上古時期商族的首領王亥帶領族人、載著物品駕車奔駛于各部落時,并不曾知道暴土揚塵間即將翻開的是浩大的商業文明。幾千年后,當商業已成為這個星球上最為廣泛且重要的一項活動之一,人們稱王亥為商業鼻祖,商丘為商業的發源地。
 

探秘商丘古城的“前世今生”


    借眼“看”古城前世

    一座城池的歷史就像是一個人。他的前世今生,他所經歷的世事變幻,跌宕起伏,毀滅重生,就像一個漫長而雋永的故事。商丘古城近五百年的今生,在地面之上都能尋蹤索跡,而若要往更久遠的年代追溯到它的前世,則要向土地之下,更深處去追尋。

    1992年,美國哈佛大學的考古學家張光直教授從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航拍照片上,發現商丘古城的南半部地下有兩段交叉疊壓的城,這一發現讓他欣喜不已。1994年,他組織中美聯合考古隊在商丘進行考古發掘,在一層層黃河淤積的泥沙之下,找到了從上至下疊壓著的宋代應天府城、隋唐時代宋州城、漢代睢陽城和西周宋國都城遺址。通過進一步的挖掘探究,古城地下“城摞城”的奇態漸漸被世人所知:在商丘古城地下,堆疊著早自春秋、晚至明初至少6座城池!

    當我來到古城,想象著它漫長而璀璨的過往正在這一方土地之下,以各種形態堆疊成一座巨大而原始的立體時空博物館,此時此刻,借張光直先生之眼所“看”到的古城前世,跳脫了塵落于故紙堆中的枯燥文字,開始變得無比鮮活而豐富。

  1982年,國家公布了第一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又公布了38個,商丘即為這第二批之中的其中之一。其他大多數古城,雖都有豐厚的歷史,但鮮有如商丘這般的“城摞城”,是什么造就了這一獨特的歷史奇態?

  一座城池的毀滅,首先最有可能源自戰爭。明末清初著名文人侯方域曾說,“豫州乃天下之腹心,而歸郡又豫省之腹心也。”歸郡是歸德府,即商丘古城明時的稱謂。這里自古就是南北交通要塞,古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從今天城樓上懸掛的橫匾就可窺見一斑:東城樓,“徐淮保障”;西城樓,“關陜襟喉”;南城樓,“南通古亳”;北城樓,“北門鎖鑰”。如此險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一個戰火紛飛之地,湯伐葛伯、楚侵睢城、劉秀戰梁、黃巢圍宋、太平軍攻占歸德府……

  戰爭毀滅古城,而將古城深埋于地下的,最終是自然之力——具體到商丘古城,是泛濫的黃河之水。南宋時期,黃河從豫北改道豫東,此后流經商丘七百多年,常常決口成災。洪水泛濫,水退后泥沙淤積。如今的商丘,西起民權縣的壩窩,東至虞城縣的小橋集,有全長144公里的黃河故道,它們正是將古城埋藏于深地之下的始作俑者。黃河故道風景區里的天沐湖,如今水面一片碧綠,我們泛舟于湖中,水草蕩漾,白色的荷花在六月里已半開,偶爾幾只水鴨子成雙成對,往遠處蘆葦叢里游去。搖著槳的船夫告訴我們,到了冬天,這里還會有很多水鳥來此停留。然而時間若倒回幾百年前,眼下這片澄碧之地卻是另一番景象,可以想象,水是渾黃的,挾裹著厚重的泥沙,無所顧忌地奔突于這片土地。當時的黃河離古城相距不過二十幾里,每次出現決口改道的險情,泛濫的黃河水可以輕而易舉地將商丘古城掩埋在黃沙之下,侵吞一切繁華盛世。
 

探秘商丘古城的“前世今生”


    慢工出良城

    2012年7月,商丘市下了一場暴雨,1小時內降雨量達140毫米,新區里一片汪洋,人們在微博上吆喝著親朋好友“出去看海”,而古城內卻是另一番景象。用古城居民的原話來說,“積水最深處只到腳踝,雨一停,兩分鐘,完事。”

    即使以現代先進的技術為參照對比,幾百年前古人設計的排水設施留存至今,仍體現著其優越性。中間高、四周低,略向南傾斜,形如龜背的形狀使雨水能迅速流出。在距古城中軸南北大街東西各200米之處,是兩條水道街——它們比一般的街道要低,我們順著水道街往南徑直走到城墻,只見兩扇半圓形的大水門,每逢暴雨,全城匯集到水道街的雨水,正是通過這兩扇水門,流進南城墻外的護城河中。據古城人介紹,后人重修過的路段現在反而會積水,新修之路和古人所修看似無甚區別,實際上古人過去設計好的排水的角度已被破壞了,哪怕只是微妙的差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足見五百年前古人設計之精細和巧妙。

    我在暮色四合的時候登上古城的南城樓,向南望去,夕陽將余暉灑在南湖浩淼的水面上。南湖是護城河中最寬闊的一片水域,水中尚有泛舟者,搖著獨木舟,煢然于天地的樣子。南湖再往南,是古城的外城郭,如今已成為環城公路。我轉而向北看,視點沿著古城的中軸大道,一直到北大門。恰逢周日,古城里人來人往,市井繁華。各種樣式的建筑中,一些明清時代的院落混于其中,讓人可以想見舊時古城模樣。

    研究了幾十年古城的商丘文史專家尚起興先生告訴我,“商丘古城最可貴之處,在于其至今還完整保存著外城郭、護城河、內城墻,三位一體。”

    現在的商丘古城墻自明正德六年(1511年)開始修筑,其后增補修繕,至城墻城郭全部竣工,已到了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近五百年來,古城遭遇了多次兵禍和水災。據古城里老一輩人回憶,1931年黃河發水,水勢浩大,沖破外城郭,直逼城內。黃河水拍打著城墻止住了步。水勢迅猛時,有膽大的年輕人坐在城墻上洗腳。大約過了六七天,洪水才逐漸退去。

    就這樣,外城郭、護城河、內城墻構成了三道防線,庇護著古城人躲過一次次劫難,古城自身也在這五百年的風雨中巋然不動;雖經過歲月磨礪,免不得一些部分有所缺損,但好在大的框架保存較好。聽古城里的郭先生回憶,他學生時代放學后經常爬上古城墻,沿著城墻可以走好長一段,至今猶記黃昏落日時的天光云影之美。如今再看那城墻,除南北城樓翻修處尚可登臨,大部分城墻的夯土墻和內墻磚都沒了,百姓依外墻磚搭建房屋,相較而言,城墻的外墻磚保存較好,無損古城整體框架的完整。

    尚起興先生還告訴我,“古人信風水,他們要建造的是一塊風水寶地。外城郭為圓形,內城墻為方形,這布局象征天圓地方,講究的是陰陽調和。東西南北四門、城內街道的布局,也都根據五行相克相生的理論建造。”

    我由此感嘆于古人的智慧。過去人做一件事,蓋因不講究效率,所以才能傾盡身心,全盤考慮。慢工出細活,小到一件手工藝品的制作,大到一座城池的建立,無不如此。 

    古城探秘鉤沉

    每處古城幾乎都能以靜謐、閑淡的生活氛圍吸引游客駐足。而除此之外,古城商丘還別有殊勝之處:這里尤其適合喜愛探秘發現的旅行者,可謂是絕佳的尋根溯源之地。

    在商丘的這些天,我們但凡得空就去古城找郭平老師。郭平是土生土長的古城人,出自書香門第,其父是1951年商丘專署第一任文化科長。她研究本地的歷史文化,熟稔古城的一切。如今商丘古城的收費景點大多為保存較完好或后代復建的建筑,比如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的歸德府文廟、明末侯方域的壯悔堂、清代歸德府城內富商穆氏家族的穆氏四合院等。逛完景點后在古城中信游,則更多了些發現的樂趣。我跟著郭平在古城中走大街穿背巷,聽她說古城故事,原本一條乍看不起眼的小巷或宅院,由她道來,都能鉤沉出一段有趣的歷史掌故。

    四牌樓西街,路邊屋前門簾上一大大的“宋”字讓我佇足。門簾邊的豎匾上寫著“中國宋氏文化研究商丘總會”。我們拉開門簾走入廳堂,幾位老先生坐在廳堂一角喝茶聊天。正對大門的墻上掛著宋國開國國君宋微子的畫像,其上寫著“宋氏始祖”。環顧在他四周,同樣端坐在廳堂墻上的,是他的子孫,宋國歷代的國君們。郭平告訴我們:“宋這一姓都起源于商丘,宋姓是不亂輩的,因而只有這一個出處。宋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長子,商紂王庶出的哥哥。周武王滅商后,微子被恢復爵位,封宋以后便在商丘建起了宋國都城。宋國延續七百多年,到公元前286年,齊國聯合楚、魏兩國滅宋,宋國國君的后代們為了紀念國家,以國為姓,自此才有了宋姓。”2000年印度尼西亞華僑宋良浩來商丘尋根謁祖時捐資重建了微子祠,此后他經;氐缴糖穑腊菟问献嫦。

    屋內這三位老先生都姓宋,亦都為宋氏文化研究會的負責人。老會長宋孝祥,研究了幾十年宋氏家譜。他告訴我們,從宋微子一直到現在,全國各地三千多年宋氏家譜的復印本都可以在這里找到。他隨即從里屋內抱出一摞——《商丘宋氏七編家乘》,攤開外封,抽出一本遞給我。我一邊翻看著這些精致的線裝典籍,一邊在腦海中搜索著姓宋的好友,思量著回頭得向他們推薦這個宋家人認祖歸宗之地。

    一路走,一路都有新的發現。在古城大隅首西三街,我們看到了一座名為“六忠祠”的門樓。“六忠”是指唐宋時期睢陽城中聞名于世的六位忠烈之士。如今過去的祠堂已不復存在,只留下這一道古門樓,令人遙想往日的香火鼎盛。

    中原地區,對忠孝禮義信的崇尚自古就扎根民間,即使到了現代,看似日漸式微,其內在根底仍在。商丘古城南城墻外的仿唐建筑張巡祠,即延續了現代人對忠義的信仰。唐朝“安史之亂”期間,張巡和許遠等數千人,死守睢陽,殺傷敵軍數萬,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但最終寡不敵眾,壯烈殉國。張巡死后被追封為“通真三太子”,老百姓對他忠于唐室、力保社稷的事跡由衷感佩。唐之后,南方百姓多將張巡視為和關羽同等重要的忠義之士,建祠堂供奉他。清嘉慶年間,福建人還曾將對張巡的信仰帶到了臺灣。據說,現今全臺灣的張巡廟有兩千多座,我在臺灣旅行時曾多次見到,而商丘的張巡祠就是它們的祖庭。郭平告訴我,現在每年的5月和10月,臺灣、福建、浙江、廣東等地的信徒們從南方來到張巡祠,舉行各種儀式典禮,對他進行頂禮膜拜。

探秘商丘古城的“前世今生”


    混搭古城的新魅力

    溜達在古城,我們常常會路過滿樹繁花。樹生長于民居院外的墻邊,枝頭開著的則是橘黃色喇叭形的凌霄花。走進細看,會發現這其實是兩種植物的復合體。主體是一棵筆直青翠的高樹,一株凌霄攀援其上,一匝匝纏繞著它向上生長。

    在商丘古城里,這樣的混搭無處不在。

    如今居住在蔡家四合院的已非蔡氏后代,這棟清朝富商人家的豪宅雖已成為普通民居,但好在其仍然保存著原始風貌。一個小伙子給我們開了門,聽我們解釋了采訪的想法后,就引我們走進了這間四合院。雖是炎夏,屋內的氣溫卻并不高,因為過去房子建的墻厚屋深,冬暖夏涼,比現代房屋反而更宜居。

    年深日久,一座房子就可能留有幾個時代的印記。一些民居,墻還是民國時候的老墻,屋頂卻已是現代新換。中西合璧在古城亦是尋常,比如淮海戰役中共中央中原局擴大會議的大會秘書處遺址,最早為民國時期張嵐風所建的公館;張嵐風畢業于日本早稻田大學,思想多少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因而這座整體為青磚、灰瓦、硬山式的建筑,房頂上的煙囪卻有西式建筑的意味。

    偶遇的驚喜在古城隨時發生。一座古樸的歇山式建筑,孤零零地坐落在一片現代房屋之間。若不是郭平介紹,實在很難想象這是民國時期商丘中學里的鐘樓,走進一看,鐘還尚在。一些極富時代印痕的標記也時不時跳進視線中:這里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保障供給,發展經濟”之類的標語,那邊又有舊式大樓頂部的紅色五角星,讓人印象頗深。

    站在南北大街的一個十字路口邊,環顧四面,郭平向我介紹:“你看這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百貨大樓,上面的燈還是那時候獨有的。而這是20世紀60年代的建筑,兩邊是用來寫毛主席語錄的地方。還有這棟,也是20世紀60年代的,過去是一個旅館,后來外觀做了改造,窗戶卻還未動過。”

    外人初來乍到,看到樣式各異的建筑,可能會覺得有些紛亂,然而在專家們看來,這正是古城可貴之處。郭平告訴我,很多古建保護、城市環境規劃領域的權威學者來到古城,看到這些建筑樣態,都難掩欣喜之情!稓v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開篇就有“保持和延續其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維護歷史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的說法。古城現在保留的建筑,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的延續性,雖然明清時期灰墻小瓦的建筑已不太多,但自明以降,清朝、民國、新中國成立初期、“文革”,一直到現在,大的傳承始終都在;幾百年間,每一個時期的建筑形態幾乎都能在古城里找到。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2013-08-2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途W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兔袼拙W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