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經歷過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苦難童年;也經歷過毀滅教育與“十年浩劫”;又經歷過市場經濟大潮的洗禮;同時他更經歷了奮戰商海掘到第一桶金時的喜悅和如今制瓷事業的如日中天。他能于鬧中取靜,亂中求穩,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信念。他就是河南省陶瓷藝術大師、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禹州華藝鈞窯有限公司董事長高根長。
1986年,高根長在神垕這個地理位置優越的地方創辦了一家頗具規模的百貨商店,迅速完成了自己的原始資金積累。欣喜之余,高根長默默地審視著神垕這個小鎮,也許是耳濡目然,也許是冥冥之中上天的安排,偶然的機會讓他結識了神垕一些優秀鈞瓷大師,并很快被這些五彩繽紛、美輪美奐的鈞瓷吸引住了。從此,逛鈞瓷店、看鈞瓷窯、琢磨鈞瓷成了高根長生活的一部分。
“成功屬于那些很快做出決定,卻又不輕易改變的人;而失敗也經常屬于那些很難做出決定,卻又經常改變的人。”高根長明顯屬于前者。1995年5月,高根長不顧家人的反對和朋友的勸說,收購了神垕鎮一家倒閉的企業,創辦了禹州華藝鈞窯有限公司。高根長沒有家道的淵源,一個外行能做好鈞瓷嗎?高根長的舉動,在鈞瓷界引起了轟動。時至今日,高根長才向我們道出了當年的情況。“最初,許多人都認為我是腦子一熱,只是滿足于自己的喜好。其實不然,因為我明顯感覺到,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提高,具有千年傳統工藝的鈞瓷必將成為人們精神生活重要組成部分。”為了燒制出好的鈞瓷作品,他請來了拉坯高手楊玉中、建窯高手張自軍和配釉高手曹士嶺到華藝獻藝。在繼承傳統器型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創作出具有現代氣韻的作品是高根長一直思考的問題,為此,他又專門為全省知名畫家張寶松等一批藝術家設立了工作室,請他們參與器型設計。從建窯之初,高根長就為華藝定出了很高的品位。
1998年7月,正當高根長帶領著華藝鈞窯邁步于事業的通途時。夏季多日的大雨引發山洪,窯爐、模具盡數被毀,高根長欲哭無淚,獨自一人默默承受著這無情的打擊。他痛定思痛,窯爐塌了重建,模具毀了重做。然而,命運之神似乎要考驗這個不屈的漢子,接下來的40多窯試燒,竟然沒有燒出一件成品,不是落碴,就是滾釉。5個月投入數十萬元,卻沒有絲毫回報,暗淡的景況、事業的渺茫似千斤重擔壓在了高根長身上,但生性樂觀的他堅信:磨勵絲毫不影響摘到最終的果實。為使具有國寶神韻的鈞瓷被世人所了解,進入千禧年,高根長又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聯合河南電視臺《梨園春》節目,為他們免費提供贊助禮品,《梨園春》每周為華藝鈞窯作兩次廣告。這樣做可行嗎?面對大家的質疑,商人出身的高根長再次以獨有的精明消除了大家的疑慮。神垕鈞瓷、華藝鈞窯逐漸被全省數以萬計的觀眾所認知,各地訂單紛至沓來。高根長笑了,他的笑里蘊含著太多的艱辛與無奈、欣慰與認可。
從藝十多年,高根長對鈞瓷的發展有著獨特的理解,那就是要堅持傳承與創新。傳統的鈞瓷器型一做就是上千年,無形中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怎樣在傳承中創新,是高根長和當代眾多的鈞瓷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2005年,愛好書畫收藏的高根長邀請了一批省內外著名書畫家到華藝作客,高根長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能不能以中國流傳甚廣的神話故事觀音菩薩和八仙手中各持的寶物為題材創作鈞瓷作品。他的想法得到了書畫家們一致認同,隨后在這些書畫家朋友的幫助下,華藝鈞窯創作出了“神奇九件”,即觀音菩薩祈福平安的觀音瓶、象征富祿的鐵拐李寶葫蘆、寓義五福的曹國舅大壽桃、避邪鎮宅的呂洞賓竹節桶等九件作品,并申請了國家專利。說到這里,高根長詼諧地笑了,讓藝術家幫忙設計鈞瓷器型,才是最終目的。“神奇九件”的創作成功,不但用器皿的形式詮釋了中國古典文化,迎合了廣大消費群體,同時也為鈞瓷的創新找到了切入點。多年的堅持與探尋也讓他收獲頗豐,2004年,在河南首屆中國鈞瓷展評會上藝術掛盤等19件作品獲精品獎;2005年,在河南第二屆中國鈞瓷展評會上梅瓶、觀音瓶等10件作品獲精品獎;2005年,作品《壽桃》被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收藏;2006年,在“超越杯”中原陶瓷文化藝術創作與設計大獎賽中作品《雞心尊》榮獲銀獎。特別是今年8月,華藝鈞窯精心創作的吉象尊、吉象如意尊、三龍尊三件作品被國務院禮品司選中,成為了東盟加六國——中華儒商商務文化交流大會指定國禮,被贈送給出席會議的泰國總理阿披實、副總理沙雄,泰國親王素博巴。多年不懈的付出終于得到了回報,高根長也從一位半路出家的門外漢逐漸成長為如今的工藝美術師,他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轉變,也實現了自己的藝術人生。
2010年10月,以鈞瓷珍品為主,集名家書法、繪畫作品為一體的占地2000平方米、禹州最大的華藝鈞窯展廳正式對外開放。這座鈞瓷展廳凝聚了高根長太多的心血,也是他十幾年來所有經典作品和書畫收藏的集中體現,更是華藝鈞窯起步、發展、繁榮、鼎盛的歷史見證。
嚴寒酷暑,冬去春來,慰籍與遺憾,苦澀與甘甜總是相互交織地出現在高根長前進的旅程中,他堅韌并奮進著。面對未來,他不知疲倦地在泥土、窯火中探索著,不斷發掘著鈞瓷這門不朽藝術的潛在內涵,用自己最樸素無華的舉動,敘寫著一個又一個關于神瓷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