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個人,他曾經是一名保家衛國的軍人,現在卻成為了一位致富名人。不僅如此,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他還牢記職責、永葆本色,盡心盡力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為家鄉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他就是禹州市壯壯奶牛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代國周。
告別軍旅生活 探尋致富門路
代國周于1981年參軍,成為了一名光榮的解放軍戰士,軍旅生活養成了他堅韌不拔的性格和不服輸的干勁。在部隊,代國周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服務領導,團結戰友,贏得了部隊領導和戰友的稱贊。由于他政治堅定,軍事素質過硬,被部隊選派到軍區專業學校學習。1984年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他身先士卒,舍生忘死,英勇作戰,榮立“二等功”,并受到了部隊首長的親切接見。更讓他難忘的是,二十五年后,他的作戰事跡再次在中央電視臺一套、七套播出,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這個“本色男兒”。
代國周常說:“沒有在部隊的摔打歷練,就沒有我今天事業上的成功”。他始終認為,是部隊鍛造了他、培養了他,幫助他奠定了走向成功的基礎。
轉業對軍人來說,是人生的一大轉折。從熟悉的“戰場”走向陌生的“市場”,面臨諸多考驗,需要以積極的心態迎接挑戰。1986年,已屆而立之年的代國周轉業之后,被分配到市糧食系統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在此期間,他刻苦學習,認真鉆研業務,成績突出,成為糧食系統的佼佼者,并獲得了“高級技術師”稱號,同時他所在的單位連年在省儲糧管理評比比賽中獨占鰲頭,獲得總分第一。
2006年,出于群眾的信任,代國周當選為梁北鎮軍張村黨支部書記。走上新的工作崗位,代國周才發覺現實困難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家鄉落后的場景,像一盆冷水迎面撲來:泥濘的土路曲折狹窄,高低不平,農家房屋雖然基本實現了“草改瓦”,但很多家庭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生活勉強達到溫飽。最讓他深感痛心的是,村里竟有2戶人家的孩子考上大學卻因為家境貧困而交不起學費。
那一段時間,他茶飯不思,甚至失眠了。這些可親可敬的父老鄉親,如今還過著如此貧窮的生活,代國周內心的酸楚溢于言表。他覺得作為一名受黨和部隊培養多年的黨員干部,自己決不能袖手旁觀。責任感使他產生強烈的創業沖動,他決心帶領群眾走致富之路。
面對一無資金、二無項目、三無技術的局面,創業談何容易!一開始他想“借雞生蛋”,利用自己在部隊良好的人脈關系招商引資。但由于軍張村交通不便,信息不暢,辛辛苦苦招來的幾名客商到本地轉了一圈后,就一去不復返了。
失敗的經歷讓代國周思索,出路到底在哪里?資源優勢在哪里?發展的潛力又在哪里?他騎上自行車踏溝過坎,走村串戶,深入農戶家中走訪調研,掌握創業的第一手資料。
優選創業項目 咬定奶牛產業
部隊進攻需要選擇突破口,創業需要優選項目。當時可供代國周選擇的項目有好幾個,他運用排除法,先后排除了養羊、養蝎子、養鴿子項目,最終把目光投向了養殖奶牛。
盡管奶牛養殖也有風險,但他覺得市場前景廣闊,而且奶牛養殖是本地的傳統優勢產業,有一定的經驗和基礎。代國周最為看重的是它的經濟效益。他粗略地計算了一下,一頭奶牛年利潤在4000元,如果一對農民夫妻養殖10頭奶牛,一年的收入就是4萬元。
選定項目后,他便開始籌備運作。經過6次外出奔波,他多方籌措資金800多萬元成立了全市第一家奶牛養殖公司——壯壯奶牛養殖公司。然而,養殖奶牛沒有技術支撐不行。剛養殖不久,有一頭高產牛一天產奶就達53斤,當時代國周心里特別高興,讓飼養員每天給這頭牛多喂點精飼料。不料幾天后,這頭牛草料吃不進,產奶量急劇下降,他心里非常著急,就請專家獸醫來診斷。原來奶牛得的是圍產期綜合癥。奶牛產后消化功能弱,體質比較差,只有等奶牛體質恢復,身體強壯了,才能正常飼喂。因操作失誤,有幾頭牛得了乳房炎,產出的奶不能食用,眼睜睜地把一桶桶鮮奶倒掉,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
軍人面對挫折不會氣餒。為了掌握飼養管理技術,他先后數次去外地學習養殖技術,從飼養到管理,從配種到疾病防治,就連擠奶的細節都要搞明白。他把學到的知識整理成冊,打印后及時送到奶農手中,讓奶農邊干邊學,提高了他們的飼養技術。目前,壯壯奶牛養殖有限公司已初具規模,購進良種奶牛300多頭,日產牛奶2.5噸。并與鄭州花花牛公司訂立了供奶合同,從根本上解決了牛奶的供、產、銷問題。預計年收益可達100余萬元,從而為發展養殖業起到了表率作用。目前,該村在代國周的影響帶動下已發展奶牛養殖戶兩家,種優質牧草百余畝,僅種植牧草一項,農民每畝平均2000元的效益。
擴大產業規模 帶動群眾致富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為了讓更多的農民脫貧致富,代國周開始帶動和輻射梁北鎮相關產業的發展壯大,形成了種植、養殖、運輸、銷售及服務業共同發展的產業鏈,可直接安排300多人就業,還帶動當地80多個農村剩余勞動力從事養牛、養豬和餐飲等服務業。
不僅如此,代國周走南闖北,想方設法搜集務工信息,為農村富余勞力找就業致富門路。他積極宣傳發展勞務經濟的重大意義,動員群眾到市、鎮所辦的技能培訓學校學習充電,學會掌握外出務工的技能。在代國周積極主動的幫助支持下,目前該村到廣州、上海、浙江等地務工農民達360余人。僅此一項,實現年增收360余萬元。為了能夠讓外出務工人員安心在外打拼,2007年代國周成立了我市首家農機合作社。該社推行“種植戶+農機戶(合作社)+養殖戶(奶牛廠)+龍頭企業”的“3+1”聯動經營模式,對務工較多的村組,實施土地托管和土地承包經營,實現了農戶、合作社的雙豐收。2009年,該社獲得了省“示范農機合作社”榮譽稱號,并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受到了表彰。
為了促進本村經濟的發展,代國周并不滿足于自己辦企業,還千方百計為本地的企業做好服務。近年來,他先后為民營企業承辦者提供信息、項目、資金等全方位服務。目前,該村已發展非公企業10余家,就地安排富余勞動力近百人。最近,他又引進投資300萬元的洗煤配料項目,落戶梁北鎮軍張村,預計項目投產后,能安排富余勞力60余人,年創利稅百萬元以上,對當地農民增加收入促進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代國周對部隊永遠懷有難以割舍的感情,2006年初,在奶牛場開始招工之初,他在《招工簡章》上明確規定:優先招錄轉業退伍軍人。在奶牛場的12名員工中,轉業退伍軍人4人,下崗職工4人,既為政府安置轉業退休軍人,減輕了下崗職工再就業壓力,又帶動了退伍軍人及下崗職工致富。
除此之外,他還慷慨解囊為民辦實事做好事。2005、2006年他為梁北鎮一中、軍張小學建校捐款2萬元;2006年為當地受洪澇災害群眾捐獻面粉2千斤;2006年春節自籌資金5千元,購買米、面、油,為村內30戶軍烈屬及特困戶辦了年貨;2007年村里硬化道路他又捐款5萬元;2008年為汶川地震災區捐款、繳納特殊黨費。
代國周“創業富民、就業惠民”不忘群眾、不忘社會的難能可貴精神,受到了廣大干群的稱贊,得到了上級領導的肯定與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