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僅33歲的楊記偉,卻在創業路上走過了16個年頭。他是禹州市的“創業模范”,連年被小呂鄉政府評為“全民創業先進個人”。一個文化水平不高、白手起家的青年是如何在短短的幾年里把“新亞”門業打造成行業翹楚,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穩穩占據一席之地的呢?
歷經磨難 兩肩霜花
楊記偉,小呂鄉人,出身貧寒,艱苦的環境造就了他堅強的性格,生活的艱辛迫使他想盡一切辦法改變生活。17歲時,他初中一畢業,再也不愿繼續父輩們那種“辛辛苦苦干一年,年底一算倒賠錢”的日子,毅然決定走出家門,外出打工。1999年,在外經過幾年歷練的楊記偉抱著“自己創業當老板”的想法回到了家鄉,開始了首次獨立創業。經過深思熟慮,楊記偉最終選擇了做席夢思床墊加工生意。憑自己打工時的經驗技術和積攢的9000元錢,他先購買了加工材料做了30張床墊。為了宣傳產品,楊記偉在周圍鄉村鎮點的墻壁和村里跑運輸的三輪車上噴漆刷廣告。楊記偉粗略地計算了一下,如果每三天做一張賣一張,一個月十張床墊,每張利潤一二百元,一年下來就是兩萬多元,再擴大點生產四五個人來做,一年就是十來萬元的收入啊!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禹州,席夢思床墊正當流行,幾乎家家戶戶都要添置一件作家當。然而這個行業并不是那么輕易就能進入的。禹州的床墊市場早已被幾個大品牌牢牢占據著,楊記偉辛辛苦苦生產出來的床墊卻無人問津。偶爾有人來看貨,但對產品的質量、性能都持懷疑態度。半年過去了,僅銷售出去了六張床墊,大量存貨積壓在倉庫里。望著積壓的床墊,楊記偉迷惘了,他選擇了再次外出,尋找人生的答案。
艱苦創業 終成正果
當楊記偉再次回到原來自己打工的鐵藝加工廠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工廠的規模比原來大了好幾倍,員工也多了100多人,新上了兩條全自動化生產線……“以后一定要擁有一個這樣的廠子!”楊記偉狠狠地說。不服輸的性格讓他干勁十足,他白天了解廠里的產品結構和銷路,晚上利用休息時間閱讀相關書籍,時時刻刻想著如何能夠東山再起。俗話說:一個人有什么樣的態度,就會有什么樣的行為。經過一年多的歷練,楊記偉回到老家開始他的第二次創業。他一邊選址,一邊籌款,最終在市郊一個二三百平方米的小院建起了鐵藝加工廠。楊記偉吸取了第一次失敗的教訓,首先從市場著手,只要知道一些小區或者建筑單位需要安裝鐵藝門窗,他便盡最大努力去推銷自己的產品;然后從質量下手,他始終秉持“產品如人品,質量是公司尊嚴的起點”理念,嚴把產品質量關。同時,他為公司制定了“精誠團結、唯才是用”的原則,積極吸納30多名營銷、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并強調員工一定要時刻記住全心全意為客戶服務的宗旨,售后服務一定要及時到位。由于他的產品款式新穎,價格合理,售后有保證,訂單如雪花一樣飄來。不到一年的時間,工廠的場地、人員和設備已經滿足不了生產的需要,擴大規模勢在必行。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亞鐵藝制品公司正式成立。公司成立之初,楊記偉對產品結構、種類、生產能力、技術含量等進行了全面擴大提升,向標準化生產邁出了堅實的步伐。由于產銷兩旺,到2006年底,年產鐵藝防盜門窗等鐵藝制品已經達到5000余平方,市場占有率、客戶滿意率一直保持在全市同類產品前列。為拓展公司產品加工范圍,2007年,楊記偉又投資上百萬元成立了新亞塑鋼門窗廠,并接下我市一些主要建筑門窗配套安裝的訂單,開拓出了新的創業門路。
然而,正當楊記偉回味企業美好前程的同時,問題卻接踵而至。“我們的新產品還沒有下線,別人已照搬照抄大肆叫賣。從門面款式到線條花邊、花式等,我們做什么,別人學什么;我們賣1000元一扇的門,別人偷工減料賣三四百元,嚴重影響了企業的發展。”此刻的楊記偉才意識到,如果企業不創新,只有死路一條!于是,楊記偉先后到上海、北京、浙江、廣州等地知名廠家進行考察,花費上萬元組織員工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同時又投資200多萬元對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并特意從浙江聘請專業技術工程師攻克新產品技術難關。經過半年的努力,公司推出了先電鍍后烤漆和靜電噴漆的涂裝新工藝,攻克了鐵制品易生銹和油漆易脫落的技術難題,大大延長了產品的使用年限。2008年,公司又成功研制了獨特的三道防紫外線涂層涂裝工藝和永不褪色的金屬漆涂裝工藝、仿銅門系列涂裝工藝等先進工藝,使產品的使用壽命由原來的質保五年提高到10年以上。更可喜的是,2008年,經過市科技局審核評定后,正式批準成立了我市唯一一家以“門業技術開發、技術服務、技術咨詢、生產經營”為一體的禹州市新亞門業技術研究所。截至目前,公司已發展成為擁有職工60多人,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僅非標防盜門一條生產線一年就可生產5000余樘,全國有100多家代理商的知名企業,公司多次被評為“誠信單位”。
帶動就業 回報社會
俗話說:致富思源。楊記偉致富后,并沒有忘記曾經給予他幫助的親人和朋友,沒有忘記依然生活在貧窮家鄉的父老鄉親。他時常鼓勵村里的青年人要立志,做事情要有恒心,如果需要幫忙盡管說,只要能辦得到的決不推辭。于是,在楊記偉的幫助下,短短幾年里,村里相繼創辦了彩印廠、鑄造廠、三粉加工廠、木材加工廠、腐竹廠等企業,共安置農民工200余人,每人年收入達萬元。不僅如此,楊記偉還熱衷于公益事業,多次為五保老人、特困家庭等捐贈衣食物品,向30多名留守兒童捐贈學習用品,并號召其它企業一起捐資組建村社劇團,豐富鄉親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這短短的十幾年時間里,從開始創業到公司現在的規模,楊記偉不但沒有被困難嚇倒,反而迎刃而上,成長得更加堅強和成熟。面對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機,楊記偉始終樂觀地認為,社會主義的中國一定會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他也會為鄉親們致富奔小康做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也祝愿新亞門業戰勝一切艱難險阻,一路豪歌向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