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圓外方的造型,精細的工藝,絢爛的釉色,一把媲美紫砂精品的鈞壺,在2011年的閃亮登場,讓人們看到了鈞瓷向實用邁進的無限前景。這把壺便是孔家鈞窯領航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孔相卿設計制作的鈞瓷壺——中原壺。
實際上,鈞瓷的實用化課題,孔相卿大師已經思索多年了。
孔相卿大師說,現在說鈞瓷的實用化,是因為鈞瓷已經具備了實用化發展的諸多因素。如果在10年前,這會是一個全然不同的概念。當時如果你說鈞瓷的實用化,人們會說你在糟蹋鈞瓷。那時人們眼中的鈞瓷,是神圣的,是一種精神產品,是一種陳設藝術瓷。而現在看來,這是一個誤區,因為鈞瓷一經產生實際就是先民不可或缺的實用物。就像青銅器,比如鼎,它也是先實用后成為禮器,最終成為一種權力的象征。而鈞瓷,勝在它的突破性的美,勝在它被宋徽宗欣賞而成為官窯器。即使這樣,深藏于宮廷中的鈞瓷,從目前陳列于博物館的器物來看,也依然大部分是實用器,如花盆、盆托、筆洗等。
在孔相卿大師看來,今天鈞瓷的實用化,遠不是過去人們觀念中的碗、碟等概念。鈞瓷的實用化是隨著經濟的繁榮發展、工藝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生活品位的提升自然而來的新要求。而為了滿足這一新要求,孔相卿大師已經做了非常充足的準備,中原壺只是一個切入點或者說一個載體,承載著鈞瓷實用化的重大責任。
這些年來,孔相卿大師一直在思索鈞瓷實用化的問題。從鈞瓷最初的產生,到鈞瓷高貴的出身,再到新中國鈞瓷生產的恢復和如今風生水起的發展態勢,孔相卿大師想了很多。鈞瓷可以是藝術陳列瓷,但它也具有實用瓷的屬性,看你怎么創新和利用了。他一直在尋找這一載體,在苦苦思索,該用什么器物來承載鈞瓷實用化的屬性呢?一切都是巧合,一切也是機遇。在把玩紫砂壺的時候,他突然想到了鈞瓷壺。是啊,鈞瓷為什么不能做壺呢?誰說鈞瓷不能做壺呢?
他決定先從設計“鈞瓷美壺”入手,先賞后用。他設計的中秋茗壺,漂亮得宛若仙器,玉潤的釉質,流暢的線條,精致的杯盞,讓你愛不釋手,美中不足的是不甚實用。而這其實正是孔大師鈞瓷實用化的第一步,先讓你接受鈞瓷的實用性。而這第一步,走起來也并不容易。一把鈞瓷壺的制作,絕不亞于一件傳統大件鈞瓷的制作,它的技術含量可能更高。壺的大小、形狀是否適手,壺體是否規整圓滿,壺流是否順暢等,一把能抓起的鈞瓷壺,卻有著太多的傳統鈞瓷無法應對的難題。孔家鈞窯卻有足夠的技術儲備,一一攻克這些難題。這也正是孔相卿大師敢于超前一步的底氣所在。從“一法多器”到“一器多法”“以器定法”的成型工藝變革,在工藝上保證了鈞壺的精致完美,使鈞瓷的實用化成為可能;而孔相卿大師對鈞釉的研究,更是給了鈞瓷豐富的表現力,即使鈞瓷走向實用化,同樣不掩其萬彩絕倫的魅力。
2010年,省委書記盧展工托市委書記李亞送給孔相卿大師一套茶具,這更堅定了孔相卿要在茶具上使鈞瓷一展風采的決心。他告訴記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茶也會成為北方人的習慣,原來沒有的不會永遠沒有,原來做不到的,也不會永遠做不到。從文化內涵、藝術品位、技術水平等方面入手,他開始了中原壺的設計創作。天圓地方、內圓外方的中原文化,自然、質樸、厚重的鈞瓷特色,都藝術性地體現在了他傾心盡力設計制作的中原壺上。中原壺成了一個代表、一個象征,代表著鈞瓷實用化的良好開端,代表著鈞瓷重新走進了人們高雅時尚的生活。作者:趙霽虹【原標題:大師領航——看孔家鈞窯向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華麗轉身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