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一天,河南許昌學院藝術樓前,中國陶瓷藝術設計大師冀德強拿著幾片剛出窯的鈞瓷試片,指著其中一片上的鈞瓷釉對該校美術學院院長王雨說,“這個釉的顏色跟宋朝出土的碎片比起來,怎么樣?”王雨拿過試片看了半天,“一種已消失的釉恐怕要重新面世了”。
多年前,鈞瓷這個家喻戶曉的奢侈品,曾因粗制濫造而瀕臨“自毀品牌”的局面。近年來,鈞瓷在許昌學院神奇地復活且得以發揚,并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傳承模式。
商業化的沖擊
“很多文化形式,在今天的商業化浪潮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種矛盾,鈞瓷也不例外。”王雨說。
鈞瓷始于唐,盛于宋,主要產于河南禹州神垕鎮。大禹之子啟曾在這里的“鈞臺”宴會天下諸侯,舉行盛大的開國典禮,鈞瓷之名就得之于此。
鈞瓷以古樸、端莊、粗獷、雄烈的造型再現了炎黃子孫的豪爽,并以“神奇詭秘”、“窯變無雙”的唯一特性,昭示了“唯吾獨尊”的王者風范,素有“家里錢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盛譽。
自唐宋以來,歷代皇室都把鈞瓷列為皇家貢品,并御封為“神鈞寶瓷”、“奇珍異寶”、“精妙絕品”,直到清朝才流入民間。
然而,在鈞瓷輝煌1000年后的今天,竟然出現了“千家窯爐,萬戶冒煙”的景象,市場上甚至10塊錢都能買件鈞瓷。
有專家指出,這是鈞瓷產業化過程中,必須付出的代價。王雨告訴記者,許昌有一兩百家企業,正向鈞瓷產業化發展。“產業化的目的是實現利潤,所以有企業用工業顏料替代鈞瓷釉。雖然成本降下來了,但鈞瓷的價值卻失去了。”冀德強說。
“因此,鈞瓷目前正處于產業化和自身價值的較量中。”王雨說。
引入科技力量
許昌學院建有中國唯一一家鈞瓷文化藝術館,成立了許昌中國鈞瓷研究院以及校長陳建國親自掛帥的鈞瓷文化與產業研究中心。這為構建集鈞瓷的教學、造型設計、展示和文化傳承為一體的多方位鈞瓷研究平臺奠定了基礎。
千百年來,鈞瓷人才培養都是師徒相授的方式。從2007年開始,為了進入現代大學教育模式,許昌學院與禹州鈞瓷研究所聯辦了陶瓷藝術設計專業。
“為了保證培養的學生質量,我們每年只招收15名學生。”王雨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