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塔位于許昌博物館內,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十三層,高五十二米,呈平面八角形,造型精美、結構謹嚴,是河南省二百座明代磚塔之冠。“文峰聳秀”為許昌十景之一。
關于這個塔還有一段傳說,文峰塔是明代許州太守鄭振光為振興文運而創建的風水塔,是明、清時期儒、佛、道三教合流的產物。 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鄭振光就任許州太守,鄭振光是江蘇武進人,當時的武進,是一個狀元迭出的地方,進士多得可以千計。許州自東漢末年,曹操迎漢獻帝建都于許后,成為了建安文學的發祥地,在中國文學史上影響極大。建安以后,許州卻沒出過狀元,許州文風也日漸轉衰,這讓身為狀元之鄉人士,又是許州太守的鄭振光心里很不爽。
為改變自漢以來文風的景況,受當時儒、佛、道兼容并蓄的影響,采納風水先生之言,取翼方(東南方)文明之象,在許昌東南隅建造文明寺塔(又叫文明塔,后稱文峰塔),塔內原供奉有掌人間士人祿籍與功名的文昌帝君塑像,以祈保佑許昌學子多出狀元,人才輩出,希望出現像建安時期的文運盛事。于是便拿出自己的俸祿及府庫銀兩,又動員民間力量,修造了這個被后人稱為“河南明塔之冠”的文峰塔。一度,它成為許昌最高的建筑和許昌市的象征。
傳說鄭振光來許任州官后,不僅勤政愛民,更想把許昌農業、經濟、文化發展起來。但由于許昌一直沒有人才協助,很難實現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于是鄭振光找到一些有識之士座談,問及許昌的情況,感覺許昌歷史這么悠久,為什么現在一直沒有出現大人物和知名人士。有人告訴他,許昌也曾是秦代丞相呂不韋、西漢御史大夫晁錯、唐代“畫圣”吳道子的出生地。主要因為許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按照風水和占卜的說法,可能是風水移動沒有留住的原因。
鄭振光聽后,即刻拜見了附近有名的學者、高僧和道士,經過反復驗證,儒、佛、道三教共同給出的最后結論證明,在許昌的風水確實由于地勢的原因流失了。怎么才能不讓風水跑掉呢?要提高東南地勢高度的唯一辦法,只能是建一座塔,而且塔的高度應與西北地勢同高,才能壓住風水。就這樣,明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鄭于州城東南興祥院創建了文明塔,以“借培地脈,振興文教”。
至今,文峰塔下仍有一當時建塔時的通碑,其上鐫著《許州鄭公創修文明塔記》,詳細記載了修塔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