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昌縣民俗
2013/9/18 9:54:2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民 俗
節日時令、婚筵喜慶、婚姻家庭等傳統禮俗在沿襲過去的基礎上,不斷揚棄,現代禮俗——紀念、慶典活動形成潮流,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觀念。90年代后期,過“洋節”在城鎮人們的生活中也漸成時尚。
禮 俗
許昌縣內婚喪喜慶禮俗主要指“紅白喜事”。婚嫁、壽誕等為“紅喜事”,喪葬為“白喜事”。期間,又陸續興起名目繁多的喜事,如新屋落成、遷居、小孩滿月、參軍、升學以及工作調動、開業等,均要擺酒席慶賀一番,親朋好友都要到場表示情誼。人們稱之為“隨份子”。
百姓對這些人情酒宴有苦難言,用于這些人情往來的支出,農村一般每戶一年支出幾百上千元,城鎮則數千元。
【婚嫁】男女婚嫁的法定年齡為:男,年滿22周歲;女,年滿20周歲。到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人們十分崇尚自由戀愛,到結婚年齡時,由同學、同事或親朋好友穿針引線,或一見鐘情,二人便開始談情說愛,成者合,不成者散,無拘無束。特別是進入90年代以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很少有人從之,要經過“小見面、大見面”才能定下的婚姻已很少見。但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農村青年結婚重彩禮。男方給女方送彩禮包括金耳環、金戒指和現金,少則幾千元,多則上萬元。女方收到男方彩禮后,則要置辦嫁妝。嫁妝由過去的“老三大件”(手表、自行車、縫紉機)發展為“新三大件”(電視機、洗衣機、摩托車)。到90年代中后期又有新的發展,男女雙方越來越講究時尚,黑白電視機被彩色電視機取代,除上述新“三大件”外,還增加了席夢思床、衣柜、梳妝臺、沙發等,開銷需一、兩萬元。在城市,除了有一套住房外,還需置辦比較高檔的家具及彩電、冰箱、洗衣機、消毒柜等,開支約幾萬元。結婚普遍要辦婚筵,招待親朋好友。少則十幾桌,多則百十桌,每桌開支在200-300元。在迎親方式上,農村由過去肩挑、人抬改為汽車迎送;城市更講排場,多為彩車迎親,少則二、三輛,多則七、八輛不等,花費更是驚人。拍攝結婚彩照已成為時尚。有的新婚男女花幾千元拍攝結婚照,懸掛在客廳和洞房,留下永久的紀念。但也有部分青年男女,他們相親相愛,登記結婚,不趕時髦,不講排場,勤儉辦喜事。
【壽誕】一般逢花甲、古稀之年舉辦,多數為家宴,部分城鎮居民則在賓館、酒店設宴。子女為父母祝壽,除設宴招待親朋好友外,有的還在電視臺點播歌曲、戲曲等以示祝福。
【喪葬】在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中前期,喪葬鋪張之風盛行,一般喪葬均要“鬧喪”。之初,“鬧喪”還沿襲舊社會那一套,進而發展為嗩吶、洋鼓洋號、管弦樂隊及音響等,既演奏老調戲曲又演奏流行歌曲。從2000年4月1日起,許昌縣被劃入殯葬火化區,由土葬改為火葬。殯葬改革以來,大操大辦現象收斂許多。
進入90年代后期,在城鎮過“洋節”也漸成時尚。如“情人節”、“圣誕節”等。為了促銷商品,經過個別商家的炒作,把“節日”氣氛營造得十分濃厚。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