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告示上的地址,記者來到了張喜順的農家書屋里,只見一間100多平方米的平房被前后隔成兩個房間,前面一間靠近墻角的一組柜子里擺滿了飼養方面的影碟,幾名婦女坐在電視機前看得聚精會神;后面一間的書柜里,衛生保健、少兒教育、生活百科、古典文學等方面的書籍琳瑯滿目。65歲的張喜順老人則坐在屋子里認真地看著報紙。
“書中自有黃金屋啊!”張喜順告訴記者,自己上到小學三年級就輟學了,別人曾嘲笑他十個字里面有七個白字三個錯字。年輕的時候,他在全國各地跑著做生意,沒少吃沒文化的虧。有一次,他去火車站買票,聽到廣播員說“去淅川的旅客請到四號窗口買票”,自己看了又看,卻沒發現四號窗口上有去淅川的列車,當即找到火車站服務臺說播報錯了,結果被人家批評了一頓,原來是自己把淅川的“淅”字看成了浙江的“浙”字。雖然自己時常把這些經歷當成笑話兒講給別人聽,但是沒文化卻一直是自己心頭的一件憾事。為了讓村里更多的人接觸書籍,學知識、學文化,他拿出自己多年來的積蓄,先后投資10多萬元在村文化大院隔壁建了房屋,買了書柜、電視機、書籍等。“現在書屋終于‘開張’了,算是圓了我的一個夢吧!”張喜順一臉欣慰。
“這個書屋真是好啊!要不是俺從哪兒能學到這么多知識啊,家里有年邁的公公、婆婆,種植、飼養、醫學保健方面的書,都是我經常借的!”村民侯亞麗說起書屋非常興奮。侯亞麗是軍張村三組的村民,家里喂了十幾頭豬,山上還種有果樹,只要在閑暇時,她就會騎著電動車與鄰居們從三組跑到二組來借書看。
近年來,梁北鎮大力發展畜牧業,軍張村幾乎家家搞種植、飼養,光上規模的飼養場就有十幾個。為讓自己的書屋能真正惠及父老鄉親,張喜順結合村里的實際情況,僅種植、飼養技術方面的影碟與書籍就買了很多。對于群眾有需求而書屋沒有的書籍,他就發動正在上學的女兒買回來。說起女兒,張喜順頗感自豪,女兒是山東大學法學系畢業生,拿到了司法資格證,現在正碩博連讀,年年都能拿到獎學金。村里人有什么矛盾和糾紛,他還讓女兒免費為村里人當法律顧問,并利用自己辦書屋的優勢,倡導村民學法、懂法。
“我讓兒媳在看孩子的同時做專職圖書管理員,現在就連我的小孫子都愛上了書籍!”說起自己的書屋,張喜順笑得合不攏嘴。如今,他的農家書屋越來越受村民們的喜愛,一個月能接待300多人次,村里的人打牌、惹事的少了,學知識、學文化的多了,小小的農家書屋成了村里人的好去處。作者:楊偉峰 通訊員 孫培玲【原標題:張喜順: 農家書屋樂鄉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