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 山水圖扇頁
中國古代扇子既是人們引風納涼的器具,在扇面上寫字作畫,亦是社會大眾精神文化消費趨于生活化所致。折扇作為日本、朝鮮舶來品始在北宋流傳于中國上層社會,且書畫入扇仍在團扇上。到了南宋,折扇的生產與使用已相當普及,臨安城(今浙江杭州)還出現了專門制作折扇的店鋪。但由于當時的工藝不夠考究,折扇扇骨少,扇面用紙也比較粗糙,不宜題字作畫,僅為一般市民日常使用,未能登大雅之堂。元代是書畫扇面創作的低谷期,團扇書畫藝術呈現出一片寂然蕭索的景象,書畫折扇(扇面)則偶有人為之,不見書畫大家所為。進入明代,書畫扇面再度興起,但與前朝不同的是,以紙為面的折扇逐漸取代以絹為面的團扇。明代中期以后書畫折扇(扇面)創作大興,幾乎看不到書畫團扇了。
明代折扇的興起主要原因:一是與當朝皇帝的喜好有關。俗話說“上有所好,下必從焉”,明成祖朱棣的推廣,為折扇的普及奠定了良好的社會基礎。二是與當時書畫界的積極響應有關。明中后期以后蘇州地區“吳門畫派”崛起,其代表人物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祝枝山等有大量精致的書畫折扇(扇面)作品流傳后世,在今日收藏拍賣市場上成為搶手的“佼佼者”。三是與中國書畫市場化進入到興發期有關。元代文人畫的發展,使書畫藝術重心從宮廷院體逐漸向民間地方畫派轉移,明代“吳門畫派”影響力得到了迅猛擴大,并取代了宮廷院體和“浙派”所占據的主導地位。
折扇與書畫藝術的結合,使折扇走入了書畫藝術作品的行列,且在創作藝術技法上要求更高,故稱之為“小品大藝”。文征明及其“吳門四家”等在書畫折扇(扇面)的創作藝術成就上,不僅僅是對書畫藝術本身的拓展,更重要的是通過一把小小的書畫折扇(扇面),把中國書畫市場化進程推動了大大的一步。趙幼強【原標題:書畫折扇小品大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