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然,第一種解釋中的“格”是指詩詞格律,而第二種解釋中的“格”則是指書寫應制文字或表章所用紙上的界格。這就與寫字或書法掛上鉤了。
眾所周知,在學習書法的臨摹階段,為了把字寫得酷似原帖,人們使用界格對每個字及其偏旁部首進行分區(qū)定位的方法,就是臨書界格。目前常見的臨書格,有九宮格和其他各種各樣的“變九宮(格)”,如回宮格、田字格、米字格、十六格等。無論那種格子,都非常有助于初學者掌握所臨寫之字的整體結構和局部定位。我的問題是,如果把一個字或這個字的某一部分寫得過大、過長或過寬,超出原帖的位置,是不是也可以被理解為“出格”呢?換言之,相對于上述解釋,“出格”一詞,是否與書法臨摹中的這種“界格”關系更近呢?何況最早的書法界格—九宮格,傳為唐代書法家歐陽詢所創(chuàng),若此說可靠,則在時間上也是早于張籍的。
當然,以上只是我一廂情愿的想法而已,事實是否如此,暫且不去考察。但借此來介紹一下中國書法史上各式各樣的書法格子,倒是很有必要的。九宮格傳為歐陽詢所創(chuàng),我認為不是空穴來風,至少創(chuàng)始于唐代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唐朝是一個書法的尚法時代,楷書盛行,而整齊有序的唐代楷書,一般都是使用界格。所以,這時候產生“九宮格”,是合乎書法發(fā)展的歷史背景和當時的具體需求的。當然,如果我們再往前追溯一下,這個使用格子的習慣還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北魏甚至周朝。但與后來的九宮格及“變九宮(格)”相比,此前的格子只是為了界定一個字或一行字的位置而已,而后來的九宮格及“變九宮(格)”則是將一個字分割成多個形狀相同的區(qū)域;蛘哒f,前者的定位是從整篇考慮的,而后者則更強調給每一個字的部件定位。
九宮格之命名,是因為采用了“九宮”的形式,即一個大方格內含有九個相同的小方格,組成九宮。中間一小格稱“中宮”,上面三格稱“上三宮”,下面三格稱“下三宮”,左右兩格分別稱“左宮”和“右宮”。創(chuàng)立九宮格的目的,一是為了準確定位;二是便于字體的縮放。或許一提到“九宮格”,我們就會聯(lián)想到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其實二者之間沒有關系。“九成宮”建于隋文帝開皇年間,始名“仁壽宮”,唐太宗貞觀五年(631)修復擴建后才更名為“九成宮”,“九成”意為“九重”或“九層”,言其高大,與九宮格毫無關系。
時至元代,書法家陳繹曾進一步發(fā)展了九宮結構。他在《翰林要訣》中說:九宮。八面點畫,皆拱中心。簡緣云:歐法最近……結構,隨字點畫多少疏密,各有停分,作九九八十一分,界畫均布之。先于鍾、王、虞、顏法帖上,以朱界畫印,印訖,視帖中字畫分數(shù)一一臨擬,仍欲察其屈伸變換本意,秋毫勿使差失。法帖字大,以小印分數(shù)蹙之。法帖字小,以大印分數(shù)展之。雖以《黃庭》、《樂毅》,展為方丈可也。
這段話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認為最能體現(xiàn)九宮特點的書法是歐陽詢的楷書;二是改“九宮”為八十一宮,更便于對前人法帖的精確定位和臨摹;三是通過這種方法,可任意縮放字體而不會失真。
清朝書法家蔣驥又根據(jù)漢字結構特點與形體之不同,創(chuàng)九宮新式四種:三十六宮;二十四宮(橫豎二種),分別用來寫扁平體字和長方體字;回宮格,用以書寫方體字;田子格中上半部分加“人”字形對角線,用以書寫蓋(上部)似“人”字形的字。
通過長期實踐,后人又改進創(chuàng)造了兩種新的書法界格,即田字格和米字格,因這兩種格式簡單實用,遂成為當今最為流行的書法格子。
無論是哪種格子,都是輔助初學者臨摹碑帖的手段。一旦掌握了漢字的基本點畫結構,即使脫離了這些界格,我們也依然能夠做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修煉到這個程度,我們就不會“出格”了。楊加深(本文作者為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副院長,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原標題:收藏書法作品不得不知的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