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小趣
2014/5/8 10:05:06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與那些芝麻小國相比,不知要抵上多少個,若跨出省界,就好比走出了國門。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規(guī)矩。假如你走遍神州大地,將會聆聽到許許多多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方言俚語,它們像抑揚跳動的音符,組成一首大氣磅礴、悠揚美妙的民族協(xié)奏曲。筆者未曾走出省界,既無眼福,又無耳福,僅憑孤陋寡聞,摘取一二,說給大家,博人一笑。
在我們河南的不少地方,“懟”字是人們常用的一個字,查字典,意為怨恨。在實際生活中,“懟”往往以代動詞使用,用處比較寬泛。比如“恁大一碗撈面條,眨眼間你可懟完啦!”“這孩兒太淘氣,得懟他一頓。”“這活兒太多了,一天也懟不完啊!”“高鐵真快,從許昌到鄭州20多分鐘就懟到了。”
記得小時候,有一天,村里一位叫西賓的爺爺(其實年齡并不大,只是輩分高),領(lǐng)著我們幾個十二三歲的孩子進城看戲,雞叫頭遍就興致勃勃地出了村。那時還是石子路,大約走了一半路程,只見前方亮光閃閃,并不時傳來火車的鳴笛聲。啊,那便是許昌吧!大家來了興致,不由地加快了腳步,嫌石子路磨腳就下了便道,邊走邊喊:“懟!懟開!懟!懟……”不料話音剛落,忽聽前面一女的開了腔:“懟啥呀懟,罵人哩不是,回家懟去!”唉,壞了,一個“懟”字惹出了麻煩,可恨的方言啊!說話間,那女的從路邊店鋪里喊出兩個人攔住了我們。這時賓爺連忙說:“大嫂,俺是說‘走快點’的意思,不是罵你哩,不信你去打聽打聽,在家喊嫂子的我都沒跟她開過玩笑。”那女的看賓爺不像壞人,便叫人讓開了道。至今憶及,我還覺得好笑。擱現(xiàn)在,坐上汽車,幾十分鐘就到許昌了,哪兒還會有這等不愉快的事發(fā)生。
1958年,中科院農(nóng)業(yè)系統(tǒng)的幾名干部被下放到許昌縣靈井大隊體驗生活,他們組成了一個工作隊。那時是大集體,會議多,學(xué)習(xí)抓得緊,生產(chǎn)隊每次開會他們都參加。生產(chǎn)隊長沒多少文化,說話“帶把兒”,是標準的老粗干部,每每講完話都來上一句——“去球,誰有事誰說。”次數(shù)多了,一次散會后,一位戴眼鏡的女工作隊員拉住一位老農(nóng)問:“隊長老說‘去球’是啥意思?”老農(nóng)一時語塞,半天才笑著說:“就是話講完了,不說啦。”沒承想,這位北京來的“老客”似乎心領(lǐng)神會,便活學(xué)活用起來。第二天開會,隊長讓她講話,講完后,她也學(xué)著隊長說“去球”,立刻引起大家哄堂大笑,有的笑得前仰后合。你還別說,本來是小小的方言俚語,想不到還會有這等逗樂的功效。
受封建傳統(tǒng)思想影響,現(xiàn)在不少地方的人仍把男性叫為“外現(xiàn)人”,而把男性的媳婦叫成某某“家里的”,意思是男主外女主內(nèi)。20世紀70年代末,我們老家村上有位青年,結(jié)婚已多年,與媳婦恩愛非常,且育有一女。這位青年生性愛開玩笑,說個能話。這年冬天的一個晚上,他外出打牌,凌晨才回到家敲門。媳婦問:“是誰呀?”“外現(xiàn)人。”媳婦一聽,佯裝大怒:“你是外現(xiàn)人就在外現(xiàn)吧。”其實媳婦只是想多凍他一會兒,治治他。他好說歹說就是不見開門,只好跑到生產(chǎn)隊的牲口屋,躺在草堆里委屈了一宿。第二天回到家里,他與媳婦理論“我說媳婦啊,外現(xiàn)人也得回家呀,你家里人都不出門啦?”“少給我油嘴滑舌,缸里沒水了,你外現(xiàn)人趕緊給我拉水去。”“是。”青年拿起大水桶就出了大門。媳婦看他走遠了,不由地暗自發(fā)笑:“叫你耍嘴皮子。”
方言俚語與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血脈,各民族之間息息相通,共同滋養(yǎng)著中華文化。(原標題:方言小趣)作者:魯獻甫
責(zé)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許昌網(wǎng)(201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