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藥是個良心活,這是藥王爺留下的精神,買賣再大,這個精神不能變。”該市民興藥材行的馬建民說。
藥王的精神在禹州從未改變,但,禹州中醫藥產業卻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禹州中藥材種植的歷史源遠流長,一眼望不到邊的藥田是這里一道獨有的風景。然而在這不變的風景背后,藥農們的經營方式卻已然不同。
“我們原先種藥,采用的是集貿市場加零散種植的方式,風險大,收益低。現在通過依托制藥企業組建藥材種植合作社,推行企業連基地、藥商加農戶的新型生產模式,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以來中藥材種植零散、成方連片規模小的問題,實現了農民與合作社的雙贏,更加快了中藥材生產標準化、規范化、產業化的進程。”提起新模式的優勢,禹州市中藥材種植管理辦公室主任南林坡滔滔不絕。
新模式帶來了新活力,如今,該市訂單藥業面積已達4.5萬畝以上,形成了以“森源本草”為依托的迷迭香、以“春發菊業”為依托的杭白菊、以“鼎信藥業”為依托的蒲公英等一批種植基地,并擁有了全國最大的芳香類藥用植物基地,中國藥品監督管理協會命名的豫西丹參基地等也花落禹州。2011年,禹州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40萬畝,中藥材種植業產值達6.5億元。
禹州不僅有聲名遠揚的優良藥材,還有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禹州中藥炮制技藝”。一個棗大的檳榔能切成160多片,片片薄如綿紙,這便是禹州中藥加工炮制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朱清山為我們現場演示的絕技。這位國家級“老藥工”14歲入行,從解放前的藥棚學徒干到解放后國營醫藥公司的經理。2005年,73歲的朱清山又創辦了河南省青山藥業有限公司,率先把禹州中藥傳統炮制技藝與現代化生產相融合,打破了炮制技藝只在一個家庭或一家藥店內代代相傳的習俗,將獨門技藝廣為傳授。如今已82歲高齡的他依舊活躍在管理一線,并擔任著禹州中藥業公會的顧問。談及投身藥業六十余年的經驗,他淡然說道:“傳統不能忘,但是要發展,就要靠在傳承中創新。”
創新求變,不但是朱清山老人的感悟,更是禹州中藥界的共識,如“森源本草”與河南科學院合作開發、獲得國家發明專利保護的“洋姜飲料”;“黑馬藥業”與河南科技學院合作進行的生產工藝改進;“久源堂藥業”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合作開發的保健養生飲料……
一項又一項專利在禹州誕生,一種又一種傳統中藥煥發了新活力,如今,科技創新對禹州中醫藥產業的貢獻率已達到51%。這些創新成果拓寬了中藥應用領域,延伸了中藥加工鏈條,也對“藥不經禹州不香”這句老話做出了新的詮釋。
不僅制藥有創新,禹州人賣藥也賣出了新名堂。曾在禹州藥業呼風喚雨的懷幫、十三幫等藥幫都已成為過去,如今的禹州把發展現代化倉儲物流作為根本著力點,積極引進北京九源堂、桂林三金、輔仁藥業、杭州春發等知名企業,發展物流配送、貨物倉儲、整理包裝、質量檢測為一體的現代中藥物流配送中心。“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期貨貿易”,一個又一個新名詞與千年藥都結合的同時,一個全國最大的中藥材物流交易中心也正在悄然形成。
當中醫藥物流業在禹州蓬勃發展的同時,懷幫會館、十三幫會館等曾作為禹州藥業交易中心的歷史建筑,已經開始了修復工程,并被規劃為禹州中醫藥文化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座投資3億元的博物館建成后將成為展示禹州藥都歷史和藥王文化的窗口。
2002年,有兩百多年歷史的禹州中藥材交易大會得以恢復,如今已發展成為包含文化、學術、商業等多項內容的業界盛會。今年十一月份,“藥王孫思邈醫藥文化節暨2012年中國禹州中醫藥交易會”將在禹州如期舉行。
“禹州將以悠久的藥王文化為依托,把歷史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發展優勢,開拓創新,主動求變,以鑄造藥都禹州的不變輝煌。”談及今后禹州市中醫藥產業的發展,禹州市委書記王宏偉說。(完)【原標題:禹州:傳承“藥王”精神 續寫“藥都”傳奇 壯大中醫藥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