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kāng——源于衛國始祖的姓
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周武王姬發有個同母弟弟叫姬封,西周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禹州市西北),故稱康叔。周武王死后,發生了武庚、“三監”之亂,周公姬旦興師平定叛亂、殺武庚后,把商故都周圍地區封給姬封,建立衛國,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并將殷民七族(殷商遺民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饑氏、終葵氏)分給他,作為衛國的種族奴隸。姬封被封于衛后,稱衛康叔。周公擔心他年紀太輕,缺乏統治經驗,因之諄諄告誡他要向殷遺民中有威望的賢人請教,借鑒殷朝興亡的經驗教訓,愛惜民力,謹慎治國,不要沉湎于酒色。《書·康誥》即周公分封他時告誡他的文告。他到衛國后,按照周公的囑咐辦事,果然很有成效,因而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后來,周成王任命他為周朝司寇,讓他掌握生殺大權。衛康叔的支庶子孫,有的以他原來的封邑為姓氏,就是康氏。
唐宋時期的姓氏書大都認為‘康叔’是姬封的謚號,如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說:“康,衛康叔之孫以謚為姓也。”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說:“康,出自姬姓,周文王子封為衛侯,謚曰‘康叔’,支孫以謚為氏”;鄭樵《通志·氏族略》將康氏列入“以謚為氏”類,說:“姬姓,衛康叔支孫以謚為氏”。但是,應當指出,康姓“以謚為氏”之說是錯誤的。因為《史記·索隱》在注釋“衛康叔”時說:“康,畿內國名”,“康叔從康徙封衛”。當代的《中國歷史地名辭典》“康國”條更為明確地指出:“西周康叔所封,在今河南禹縣西北。”
另據《漢書》、《舊唐書》等書記載,古代西域有康居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咸海之間,漢成帝時其王曾遣子入漢;古代還有一個康國,故地在原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撒馬爾罕一帶,一度曾屬唐管轄。這兩國來中國的使者,有不少人留居中國,他們以國名為氏,也稱康氏。又據《宋史》記載,宋朝因避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名諱,凡姓匡者皆改姓康。
衛國曾三次遷都,公元前660年被翟擊敗,衛文公遷于楚丘(今河南滑縣東),衛成公又遷至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公元前254年為魏所滅,后又復國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作為秦的附庸,故康氏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北部發展繁衍。漢代,康氏有北遷今河北等省者,也有南遷至江、浙一帶的。據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載,漢代由康居國人來中國留居形成的康氏,初居河西(今甘肅、青海二省黃河以西,即河西走廊與湟水流域一帶),至晉代,因隴右(指隴山以西地區,約當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一帶)戰亂不息,遷于藍田(今陜西藍田西灞河西岸),后逐漸向東南遷徙。這支康氏中的康因,做過前秦王苻堅的太子詹事,其子康穆,初仕后秦,姚萇時為河南尹,南朝宋武帝永初年間率鄉族3000余家遷入襄陽(今屬湖北)之峴南。南朝宋政府特設華山郡(治所在今湖北宜城縣)藍田縣,以安置這一批康氏族人,并任命康穆為秦、梁二州刺史。此后,康穆之子元龍、元撫相繼被族人推舉為華山郡太守;康穆之孫康絢(元撫子),在南朝齊時為華山太守,入梁任司州刺史、衛尉卿。康氏南遷會稽(今浙江紹興),約在唐以前,是唐朝太學博士康國安的遠祖先過江居丹陽(今安徽當涂縣東北小丹陽),又徙居會稽的。唐玄宗時,靈州(治今寧夏靈武西南)人康植,開元年間平六胡州,被唐玄宗任為左武衛大將軍,封天山縣男(天山縣在今新疆托克遜縣東北)。康植之孫康日知,唐德宗時為趙州刺史,因功累加檢校尚書左仆射,封會稽郡王,舉家遷到會稽。日知子康志睦,勇武善馳射,累遷大將軍,以功加檢校尚書左仆射,曾徙涇原(今甘肅涇川縣北),后封會稽郡公,其子孫繁衍昌盛,發展成為望族,故南方各地之康氏多出自會稽。
姓氏書列京兆(治所在今陜西西安)、東平(治所在今山東東平縣西北)、會稽為康氏郡望。
唐代,康氏還分布于今山西及山東的其他一些地方。北宋初,蔚州(治今河北蔚縣)人康延澤從征入蜀,先為成都府都監,后任東川七州招安巡檢使,在四川定居;同時,康氏還有遷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載入史冊,說明康氏分布地更為廣泛。
從清代開始,閩、粵康氏陸續有人渡海到臺灣,進行開墾。目前,康姓在臺灣姓氏中排名第79位。近代以來,一些康姓人離別故土,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康姓人物在二十四史中單獨立傳者36人,被收入《中國人名大辭典》者62人。除以上述及者外,較著名的還有:康泰,三國時吳人,中國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一百數十個;康僧會,三國時高僧,康居人,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康承訓,唐左千牛衛大將軍,康志睦之子;唐昆侖,唐代琵琶演奏家,西域康國人;康與之,南宋學者,滑州(州治今河南滑縣東)人;康里巎,元代書法家;康進之,元代戲曲作家;康海,明代文學家;康有為,近代改良派領袖,后為保皇會首領。僑居海外的康姓華人,也涌現出一些杰出人才,其中,新加坡的康偉華,擁有財富2億美元,被列入“世界華人億萬富豪榜”。
康氏的堂號有會稽堂、京兆堂、華山堂。“會稽堂”出自唐朝大將軍康志睦。康志睦勇武善馳射,以功封會稽郡公,其后裔以其封號為堂號,即“會稽堂”。“京兆堂”系以郡望為堂號,即京兆郡是康氏的郡望所在,康氏在這里人丁興旺,英才輩出,為當地所仰望,康氏便以“京兆堂”為堂號。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康姓列為當今中國第75大姓,稱其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18%。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將康姓列在第92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康姓分布很廣,以安徽、四川、陜西、甘肅、山東較多,這5省康姓約占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63%。康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上面已敘述者外,隋代的柳城康氏,出自突厥人;金時女真人納喇(一作納蘭)氏,漢姓為康;清代滿洲八旗姓赫舍里氏,后改為康氏;達翰爾族華力提氏,漢姓為康;滿、瑤、彝、回、羌、錫伯、蒙古、東鄉、土家、朝鮮等民族也都有康姓。
康姓起源地禹州,位于河南省中部,潁河斜貫其境。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