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鹿臺有名氣,只因為三國時期曹操和漢獻帝及文武大臣經(jīng)常到這里圍獵,這里獐鹿成群,是狩獵的理想場所。如果僅僅是這樣倒也沒什么,后來發(fā)生的一件事情讓射鹿臺定格了歷史。
當年遷都許昌之后,雖然曹操是實際的掌權(quán)者,但是很多“漢室舊臣”對曹操頗有微詞,加之漢獻帝認劉備為皇叔,這讓曹操心緒不安。為了探明群臣的政治態(tài)度,曹操聽從謀士程昱的建議,于是一出好戲便在射鹿臺上演了。漢獻帝和曹操及眾大臣又來射鹿臺圍獵,其間,曹操討天子的金■箭射中一只大鹿,群臣見到金■箭以為是漢獻帝所射,均歡呼“萬歲”,此時曹操便策馬遮擋在獻帝面前,迎受群臣歡呼。在一旁的關(guān)羽看在眼里,極為惱火,提刀拍馬便要斬曹操,被劉備極力攔了下去。這件事情在《三國演義》里面被作為“曹阿瞞許田打圍”的章節(jié)所記錄。如果沒有這件事,射鹿臺也許永遠只是一個普通的黃土丘而已。
在20世紀90年代初,射鹿臺上尚存兩通石碑,一通為清康熙年間許州吏目滕之瑚楷書“射鹿臺”;另一通系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立,碑文曰:“許田射鹿其事,不見于經(jīng)史,豈陳壽輩為曹諱也!然關(guān)侯嘗語先主曰:許田獵下,若從某言,必無今日之厄,是則實其事矣!”
依碑文所述,關(guān)羽、劉備和曹操曾在許田一起圍獵,關(guān)羽想借圍獵之機殺掉曹操,卻被劉備阻止。這和《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如出一轍。另外,許田所屬的陳曹鄉(xiāng)的名稱,據(jù)說也是因為關(guān)羽在此向劉備痛陳曹操目無天子、欺君罔上而得來的。
劉備、關(guān)羽二人與曹操在許田圍獵一事似乎可以認定,但圍獵時漢獻帝參加了沒有?曹操是否真有“不臣之事”呢?
曹操是忠是奸,歷朝歷代的學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然而時光如梭,這些早已灰飛煙滅,只留下一抔黃土、無限遐思。
受禪臺
位于許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鎮(zhèn),是當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登基稱帝的地方。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冬,魏王曹丕在繁陽(今繁城)筑靈臺,舉行受禪大典,接受漢獻帝的禪讓,代漢立魏,改年號為黃初,謂魏文帝,從此結(jié)束了兩漢王朝400余年的歷史,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的魏、蜀、吳三國時代。
受禪臺原來為青磚護坡,臺兩邊砌著臺階,臺頂四周有石雕欄桿,平臺中心原有一座遮太陽用的涼亭,里面擺設著龍尊寶座。滄海桑田,現(xiàn)在這些建筑早無蹤影。受禪臺飽經(jīng)千年的風雨侵蝕,至今還留有20余米高、30余米長寬的二層凸狀臺基。據(jù)此亦可想見,當年曹丕受禪時的儀式是何等隆重壯觀。
據(jù)說,公元220年10月上旬漢獻帝禪讓的這一天,繁陽城內(nèi)張燈結(jié)彩,受禪臺上,黃羅幔傘遮天蓋日,五彩旌旗飄擺如林。臺前臺后簇擁著文臣武將、大小公卿400多人。20萬御林軍持戈列陣排站四周,整齊威武。各路王侯受詔來賀,喜氣洋洋。又有匈奴、單于、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等的幾百位使節(jié)前來參加。臺下萬頭攢動,爭睹漢魏換代這一“和平過渡”的歷史時刻。受禪大典的時辰一到,金鼓齊鳴、禮炮隆隆,漢獻帝在鼓磬聲中捧著玉璽,即象征皇權(quán)的大印,奉獻給曹丕,并且向臺下的文武百官宣讀了《禪讓冊》。然后,曹丕在山呼萬歲的聲浪中拜謝漢獻帝,接受臣民大禮,祭天地、五岳、四瀆,受禪即位,登上帝王寶座;改正朔,易服色,同律度量,大赦天下,國號大魏,改延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