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獻帝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春夏之際,天大旱,又遭蝗災,當時,糧食奇缺,一斛糧食賣到50萬錢。怎樣增加糧食收成,解決十分緊迫的軍糧問題?這時,正是“修耕植以蓄軍資”的發展戰略,為曹操解決了這一現實難題。
據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迎漢獻帝都許后不久,便宣布實行屯田,下達了屯田令。許下屯田第一年,獲得了收谷百萬斛的好收成。曹操十分高興,下令推廣屯田制度,在各郡、國中都設置了屯田官。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占領鄴城后,又在鄴下實行了大規模的屯田,為統一北方提供了糧食保證。以后,他還根據司馬懿的建議,在建立民屯的基礎上,又在一些軍事駐地建立了軍屯,組織士兵從事農業生產,實行“且耕守”,即一面戍守、一面務農的體制,使屯田事業進一步發展壯大。
隨著推行屯田政策的成功,其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顯示出來的意義非同一般。它使北方的農業經濟在一個較短的時期內得到了較好、較快的恢復和發展,為統一北方的雄圖大業奠定了良好基礎,這不能不說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偉大創舉。
另外,在望田臺附近,還有一座觀臺,相傳是當年曹操觀兵(閱兵)的地方。
議事臺
位于鄢陵縣馬欄鎮議事臺村,相傳曹操常集群臣幕僚,在此商討國家大事及屯田事宜。
議事臺高5米,周長約300米,呈橢圓形,西鄰紅淤溝,引溝由北向南,溝兩沿綠樹蔥蔥;南鄰大路。
議事臺當年為曹操所筑,據《嘉靖鄢陵志》和《鄢陵縣志》(民國二十五年版)記載,是曹操與謀臣議事之處。此處先為中領軍硯亭侯韓潔的屯田處,《魏書》載:“時(建安元年)大議損益潔以為當急田,太祖(曹操)善于遷護軍。”新中國成立前,臺上筑有土寨,四角筑有炮樓,下挖深壕,上設吊橋,為當時地主老財避難之所。新中國成立后寨廢,今為議臺學校所在地。
又據當地群眾傳說,曹操到鄢陵后,帶領部下,察看地形,設立兵營,開荒屯田。今議事臺附近的幾個村莊如前營、后營、郭營以及只樂鄉的小營、大營都是曹操屯田的兵營。不僅屯田,還要養馬,今馬欄村就是曹操的圈馬之處。離馬欄村西南約2.5公里處有一荒坡,水草茂盛,群眾俗稱“馬荒”。離馬荒不遠有馬停莊,也是曹操牧馬場所。
曹操議事臺上有三個奇特之處:一是臺上土質和周圍土質截然不同,臺上是蓮花土,而周圍三四公里內都是黑膠泥土;二是一到夏季臺上極少有蚊子,據說是被曹操趕跑了;三是每逢夏季別處青蛙鳴叫,此起彼伏,而環繞臺子的小河里很少聽到蛙聲。民間傳說,曹操與群臣在此處商量事情,夏日河里總有青蛙叫,影響了曹操的思路,曹操生氣地對青蛙說:“別叫了!”奇怪的是,這里的青蛙從此真的不會叫了。
練兵臺
位于襄城縣范湖鄉臺王村西與榆林鄉西南交界處,是當時曹操訓練兵馬的地方。
三國時期,襄城縣為許都西南重鎮,地勢平坦,沃野無際,農人豐衣足食,且距京師(許都)不遠,是屯田練兵理想之地。曹操曾于此操練兵馬,演習攻城略地之法,又屯田開荒,種糧植草,為統一北方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曹操練兵臺東北處城上村,有論城(魏武帝行宮)遺址,為曹操聚賢論事之所。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欲雄霸中原、統一天下,便招賢納士、廣羅人才,郭嘉此時投奔曹操。在這里,曹操同郭嘉縱論天下大事,共商一統霸業。據記載,當年論城雄偉壯觀,城門巍峨,箭樓高聳,城垣宛如盤龍,如今已為民房所覆蓋。
練兵臺遺址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