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記者從許昌市政府新聞辦獲悉,靈井“許昌人”遺址保護利用設施設計方案已獲國家文物局批準,罩護式保護的方式將讓世人得以近距離感受“許昌人”的歷史文化魅力。
靈井“許昌人”遺址位于許昌市建安區靈井鎮西部,2005年首次進行考古發掘,2007年在此出土的距今約12.5萬年至10.5萬年的“許昌人”頭骨化石讓世界矚目。2013年,靈井“許昌人”遺址被國務院確定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3月,由我國科學家領銜、發表于世界頂尖學術期刊《科學》雜志的研究成果認為,“許昌人”可能是華北地區現代人的直接祖先,或將打破過去中國古人類源自非洲的說法,是研究中國現代人類起源的重大發現。
截至目前,靈井“許昌人”遺址已發掘約500平方米,發現45件珍貴的古人類頭骨碎片化石,出土各類遺物總數超過3萬件,成為1949年以來我國境內發現古人類化石最多的遺址。但從2005年發掘至今,靈井“許昌人”遺址主要遺物出土點王井發掘區一直處于完全暴露狀態,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保護。
在國家發改委專項資金支持下,許昌市高規格編制了靈井“許昌人”遺址保護利用設施建設項目方案。這一方案采用建設在遺址之上的罩護式保護,建筑結構選用輕型鋼結構,既不“觸及”遺址,又能為遺址遮風擋雨。按照規劃,靈井“許昌人”遺址將成為集遺址保護、展示、研究等功能于一體的古人類和古文化研究中心,建設內容包括遺址發掘坑展示、重要遺跡與遺物出土點表面標識展示、出土實物及復制品現場展廳展示、考古成果展示、南入口歷史水甕遺跡展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