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許昌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記 >> 瀏覽許昌

“三臺”:見證漢末三國的風云變幻

2015/8/25 14:25:07 點擊數: 【字體:


  清明節是個追思懷古的節日,許昌周圍散落著眾多的古遺跡。說到懷古,市文化新聞出版局文物保護與考古科科長李彩認為,古跡中“三臺”與“四冢”是永遠繞不開的話題。

  “三臺”是毓秀臺、射鹿臺和受禪臺。它們佇立千年,見證了漢末、三國時期的風云變幻,歷經了近2000年的歷史滄桑。如果您是個有懷古情懷的人,不妨在清明節假期登一下“三臺”,在柔柔的春風中觸摸歷史滄桑。

  受禪臺:登臺懷古,遙想曹丕奪位時的爾虞我詐

  地址:臨潁縣繁城鎮

  曹丕受禪筑臺的繁陽,就是今許昌市西南、漯河市臨潁縣繁城鎮,從許昌出發不足半小時的車程,即可到達。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小鎮,一街兩旁的商店,也不喧囂。由于距離很近,繁城、許昌兩地人往來很頻繁,坐一趟301路公交車,也就半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如同走親戚那樣簡單。

  當日上午,記者驅車進入繁城鎮后南行約1公里,在路邊一條小河旁,看到一塊刻有“受禪臺”字樣的石碑;在石碑西四五十米處,即是受禪臺的所在處。此臺是當年魏王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登基稱帝之處,是漢魏政權更迭的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原有“三臺”,每個臺占地約10畝,高出地面數丈,成三層階梯式夯土臺,層層登高,每層相隔27個臺階,共81級,總高度為21米。臺頂部建有行宮、樓閣,作為曹丕臨時休息的地方,臺頂護欄全部為漢白玉砌成。今僅存一臺,方形,古樸雄偉,蔚為壯觀。

  記者穿過一片綠油油的麥田,來到一片密密麻麻的楊樹林里。這些楊樹林環繞一周,將受禪臺嚴密地包圍起來,似乎有意掩蓋著1000多年前的秘密。可以看到,如今的受禪臺正在修葺,臺上的雜草和樹木都已經被清除,臺面也已被夯平,四周還挖了排水溝。

  從受禪臺向西北行走一里多地,在一條東西方向的街道上我們找到了保護“三絕碑”的亭子。禁錮在根根鋼筋之中,高聳在眼前的“三絕碑”有3米多高,斑駁、有力的文字似乎在講述著一段風云歷史。

  “三絕碑”除了是漢魏王朝更迭的歷史物證以外,更重要的是其包含的藝術價值,尤其是書法藝術。這兩通碑刻究竟為誰所刻,歷史上并沒有記載。但唐朝劉禹錫在《玉堂嘉話》中有“魏受禪碑,王朗文,梁鵠書,鐘繇刻字,謂之三絕”之說,所以后人就把繁城的“受禪碑”稱為“三絕碑”。

  所謂的“三絕碑”,是兩通記錄曹丕受禪事件的碑刻。“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為曹丕即位當年所立,額題篆書陽文“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文為32行的隸書,其中正面22行,背面10行,內容是46位公卿呈給魏王曹丕的奏章,勸曹丕代漢立魏行皇帝之事。

  “受禪表碑”與“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并列,額題“受禪表”碑文22行,每行49字,內容是漢獻帝禪位于曹丕的過程,說漢室氣數已盡,魏王理當代漢。碑刻上的文字,冠冕堂皇,無非是想通過立碑的形式,為曹丕篡位奪權作粉飾。經過1000多年的風雨,兩通石碑已經風化得十分嚴重,為防止人們去拓片,石碑正面已經用鋼筋進行保護,周圍的亭子也得到了明顯修繕。

  射鹿臺:曹操許田打圍,三國時期的狩獵場

  地址:許昌縣陳曹鄉

  射鹿臺位于許昌城東北30公里陳曹鄉許田古鎮西,東靠蓮花河,西臨堿化河,南距漢魏許昌17.5公里,西側有一條袁莊至尚莊的農村小公路,四周皆是耕地。由于此處土地堿化,一片銀白,有“許田積雪”之稱,為許昌十景之一。記者沿著幽靜的鄉間小道,聞著麥苗與泥土的芬芳,驅車來到了這里。

  據傳,古時許田一帶林木茂密,獐鹿成群,曹操迎漢獻帝來許后,曾在此筑臺建亭,陪同漢獻帝常來此游獵,世稱此臺為“射鹿臺”。射鹿臺周圍方圓百余里,除許田古鎮外別無人煙,據《許昌縣志》載:“射鹿臺,在許田西三里,是曹操與獻帝射鹿臺。”臺前曾有石碑兩通:一通為清康熙年間許州吏目滕之瑚所書“射鹿臺”。另一通碑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立,碑文曰:“許田射鹿臺其事,不見于經史陳壽輩為曹諱也!”然關侯嘗語先主曰:“許田獵下,若從某言,必無今日之厄,是則實其事矣。”后人有詩云:“游畋為有阿瞞陪,遺跡猶留射鹿臺。”射鹿臺1980年被許昌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射鹿臺臺雖歷經風雨,但依然氣勢雄偉,巍峨壯觀。射鹿臺呈不規則的長方形,高10米,占地1500平方米,上有小徑,登臺可望許田全景。射鹿臺不僅是三國文化足跡,對研究三國歷史、開發三國文化具有重要價值,而且是古文化遺址。據了解,這里曾出土大量的空心畫像磚和殉葬陶器,其中有一畫像磚上一個人手握長矛,左上方有隸書“凍元亭長”四字。

  毓秀臺:漢獻帝祭天之地,曾經的天下中心

  地址:許昌縣張潘鎮

  沿許昌城至張潘鎮的公路,往東19公里,就到了漢魏故都遺址。這里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又名張潘故城,位于許昌縣張潘鎮盆李村一帶。此處原為夏代昆吾國舊都,西周時武王封四岳之后裔文叔于許,春秋時仍為許國,秦漢時為許縣,曹操迎漢獻帝建都后稱許都。曹丕黃初二年(公元221年),因“魏基昌于許”,改稱許昌。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北魏大將毀許昌城,一代帝都成為廢墟。后人經考古,在漢魏故都先后發現有四神青石柱礎、銅司馬將印、戰國玉璧等文物,計百余種,上千件。

  如今的漢魏故都遺址,說是遺址,但目光所及,是一片綠油油的麥田,很難讓人與一代帝都的面貌相對接。但在門口矗立的挺拔門樓上,“漢魏許都故城遺址”幾個大字燦爛奪目,提示著這里曾經有一個王朝。據史料記載,昔日的許都分為內城和外城。曹操迎漢獻帝于許都之后,這里的內城就是當時的政治中心,建有皇宮、御苑、相府等,繁華一時。令人扼腕的是,古城遺址飽受戰火摧殘,已毀于南北朝時期,如今的建筑遺存,也只剩下毓秀臺可供后人憑吊追憶了。

  從門樓往里走,不到1公里,就是毓秀臺了,既為漢獻帝祭天之壇,又是軍事防御之烽火臺,當地人也稱之為天爺廟。從遠處看,毓秀臺就像一尊青銅巨鼎,莊嚴古樸,矗立在一馬平川的原野之上。據記載,毓秀臺是曹操為漢獻帝所筑的祭天場所,臺下分布著齋宮、神廚、宰牲亭等,是皇帝祭祀前沐浴齋戒和準備祭物的地方。如今,這些記載中的歷史建筑已不見蹤影,獨剩下這座高15米的毓秀臺,讓人遙想三國時期群雄逐鹿的風采。

  沿著59級臺階拾級而上,直達毓秀臺的臺頂。臺階頂端設有大門,門上旗幟飄揚。臺頂上現建有三座大殿,正中大殿為天爺殿,面東背西,供奉著“玉皇大帝”,其余兩座為偏殿,供奉著“十二奶奶”等。負責看管此處的老者告訴記者,原來毓秀臺上的建筑已在“文革”時期被損毀,這些建筑都是后來附近村民集資修建的。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許昌網(2014-04-04)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冬日溫泉暖草莓分外甜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