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對紙雕到了癡迷的境界。
策劃 楊光 攝影 許大橋 實習生 徐宗福 文字 王璇
嬌艷欲滴的紅玫瑰、振翅欲飛的小天鵝、在河灘悠然漫步的仙鶴……看到這里,您是不是會覺得自己置身公園?其實不然,這是中原紙雕第一人蔡建華用紙、布手工制成的“自然景觀”。
家住東三街的蔡建華是中原民間紙雕第一人,由于小時候的一場病,使她不幸失去了右耳的聽力。2001年下崗后開始做紙雕,十幾年來,她憑借驚人的毅力創作了上千件作品。近日,記者走進了蔡建華的家中,用鏡頭記錄下了她的一雙巧手和作品。
一分錢引發的靈感
2004年,對于自幼失去聽力的蔡建華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的一年。下崗、離異、女兒判給丈夫,她一無所有。曾在印刷廠上班的她,看到成堆的邊角廢料,偶然想起在街上看到的一幕:有小販售賣用一分面值的人民幣折成的“菠蘿”、“龍船”,她突發奇想:“為啥不能用廢紙折?”從那天起,她就開始自己摸索了。
“剛開始折得不好看,我想請教別人,但由于我聽力不好,就放棄了。”蔡建華不便與別人交流,于是就買了一本《三角折紙DIY》跟著學。“學著學著,我就入了迷。剛開始時是折了拆、拆了折,反反復復,慢慢地折得就好看了。”
蔡建華開始了創新。用玩具當模型,以邊長7.5厘米的正方形紙片為材料,一個個栩栩如生的造型就這樣出現在大家面前:大龍蝦、招財貓、熊貓、仙鶴、花瓶、雙龍戲珠、九龍戲珠、孔雀開屏、金雞報喜、燕子鳥巢、十二生肖等100多種。
栩栩如生豆制畫
紅豆做“衣服”、黃豆做“人頭”、黑豆做“腿”、綠豆做“腳”……在蔡建華家中,她將日常食用的豆子等糧食制作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鄉間民俗畫”。
蔡建華告訴記者,她把這種民間工藝定名為“豆藝”。她出身農村,對糧食有著特殊的感情,喜愛畫畫的她有一天突發奇想,將豆子擺放成人、雞、鴨、缸等造型,覺得很有趣。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驗,她發現了用豆制作畫的門路,“先挑外形好看的豆子,再經過浸泡、晾干、畫畫、粘貼、裱糊等程序,差不多就算完工了。”蔡建華告訴記者。
生命在藝術中綻放
由于殘疾的原因,蔡建華的生活過得很拮據,平日里只是靠在展覽時賣點小工藝品,偶爾家人也會資助一下。但是一提到紙雕,她會投入很多心血。
今年她花了半年時間用十萬張彩紙做了二七紀念塔的紙雕,并無償捐給了殘疾人協會。 她的作品《仙鶴》獲“鄭州市首屆民間工藝美術品展銀獎”。在今年的鄭州炎黃文化周上,她的作品“熊貓”“團團圓圓”祈福中原,被國民黨主席宋楚瑜稱贊。
2008年去北京參加展覽,她的紙雕藝術意外地受到巴基斯坦阿扎姆和盧薩娜夫婦的喜愛,并受邀到北京為巴基斯坦小孩子教授紙雕藝術。蔡建華驕傲地告訴記者:“能夠把中國的民間藝術傳到國外,也算是為我國民間藝術盡了綿薄之力。”
如今,每天都有很多人來蔡建華家拜訪,有慕名來參觀的,也有來拜師學藝的。北苑社區主任張愛巧告訴記者:“社區里一些下崗女工都很想學紙雕,沒想到我一說,她很爽快地答應了。”下一步,蔡建華打算開個店,希望能讓更多的人喜歡紙雕,還能幫助越來越多的下崗職工學藝術!驹瓨祟}:巧手“折”出一片天 ——河南民間紙雕藝術家蔡建華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