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工藝美術大師講述艱辛歷程

繡工展示汴繡作品《千佛圖》
開封尉氏縣完成汴繡作品巨制《千佛圖》:河南工藝美術大師講述艱辛歷程
河南文化產業網11月4日消息:近日,全長22米的汴繡作品《千佛圖》在尉氏縣文萃汴繡廠誕生,這是該廠10名女繡工運用36種針法,耗時3年完成的一幅巨作,同時也是目前國內外工程最大、針法最多、佛圖最全的一幅汴繡珍品。
看著這幅汴繡巨作,廠里的女繡工們對情系汴繡42年為發展汴繡事業花費大量心血和汗水的廠長李文萃,紛紛報以熱烈的掌聲。
汴繡,也稱“宋繡”,在北宋時期,汴繡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據《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作為北宋都城,其皇宮有“文繡院”,聚集全國杰出繡女300余人,專為皇帝王妃、達官貴人繡制官服及裝飾品,因而也被譽為“宮廷繡”或“官繡”。
為使汴繡這朵刺繡藝苑中的奇葩更加光彩奪目,今年已經64歲的民間藝人李文萃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為社會培養出500余名汴繡人才,并讓每一個從事汴繡事業的女工走上了致富之路。
10月28日,記者見到了這位被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河南省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民間藝人,了解了她42年心系汴繡事業的艱辛歷程。
李文萃生長在一個刺繡世家,幾歲時就和汴繡結下了不解之緣。由于家境困難,初中輟學的她把整個心思都用到了汴繡事業上,每天跟著前輩學扎花(刺繡)。17歲那年,她已掌握了十幾種刺繡的針法。“只要你喜歡它,就會迷上它。”李文萃頗為感慨地說。
“為了創作出精美的汴繡《少林習武圖》,李老師曾帶領我們幾個到嵩山少林寺一呆就是半個月,白天仔細觀察武僧們的衣食住行,研究武僧的武打動作,晚上精心繪制成圖……”汴繡車間里,一位女繡工這樣告訴記者。
汴繡《少林習武圖》一問世,便受到業內專家的好評,并被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收藏為珍品。同時,《清明上河圖》、《百駿圖》等10余幅汴繡作品,在李文萃和繡工們的巧手下也變成了難得的珍品。
1998年,李文萃多方籌措10萬余元,開辦了一個半福利性質的汴繡廠,招收下崗職工、獨生子女家庭婦女、殘疾人和無業青年,幫助她們找到人生的坐標。
平時,李文萃親自為學員上課,手把手地教,將自己十幾年積累的汴繡理論知識和針法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員。生活上,李文萃將每個學員都視為自己的孩子,深受學員們的尊敬。
十幾年來,李文萃免費培訓了大量汴繡技術人才。這些繡工大部分都分散在全縣鄉村的農戶家中,農忙干活,農閑繡花。根據這一特點,汴繡廠還在村里設立了生產網點,并根據質量檢驗和價格標準收購繡品,從而形成了一個覆蓋全縣鄉村的沒有圍墻的大車間。如今,經過多年發展的汴繡廠已經成為集生產、銷售、培訓為一體的現代企業,擁有廠房1000多平方米,繡工100多名,以每年推出10種以上汴繡新品的速度不斷發展。
2008年7月,在河南省特色文化推介大會上,李文萃的汴繡作品《奧運福娃》,引來了眾多人的觀看,受到有關領導的肯定。李文萃介紹說:“為了使福娃在中國地圖上更美,整個作品用了平針、亂針等五六種針法和十幾種色彩的絲線。”作為一名汴繡藝人,她把對奧運的祝福和期盼一針一線地繡在《奧運福娃》中,來表達對北京奧運的深情祝福。
2009年年初,李文萃又帶領廠里工人們開始策劃、運作起汴繡巨作《千佛圖》來,經過赴外地學習取經和反復潛心鉆研,如今終于如愿以償……
“幾十年來,李老師走的路太辛苦了,為了汴繡事業的發展,她付出了太多太多,她先后為社會培養出500多名汴繡技術人員,讓我們利用一技之長脫貧致富。”刺繡女工李梅花感激地說。
對于汴繡產業以后的發展,李文萃滿懷信心:“汴繡產業的市場潛力很大,我準備把縣里所有的刺繡人員整合起來,進一步把汴繡產業做好,為民間藝術的發展獻出自己的光和熱。”【原標題:開封尉氏縣完成汴繡作品巨制《千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