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秀山和作品《歡天喜地》。
說起柘城李秀山泥塑,在商丘文化圈是小有名氣,可與天津“泥人張”齊名。2005年8月8日,國家文物局原局長、北京故宮博物院原院長、中國文物學會文物鑒定專家組組長呂濟民教授親臨柘城,對李秀山泥塑進行專題調研,并欣然題詞:“奇技藝高”。2008年6月,李秀山泥塑被命名為河南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柘城李秀山泥塑起源于清末。在清朝光緒年間,柘城遠襄祖傳泥塑藝人曹繼先以承接廟宇、寺院神像在當地頗負盛名,并與天津泥塑有著交流。民國時期,李秀山的父親李廷芳拜曹繼先之子曹廣仁為師,學習泥塑藝術。新中國成立前期,師徒倆包攬了當地所有寺院、廟宇內的泥塑創作。后來,李廷芳把這門手藝傳給了兒子李秀山,李秀山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泥人李”的名號也越叫越響。李秀山在繼承傳統泥塑技法的同時大膽創新,吸收了國畫及西洋畫的藝術營養,使作品更具有張力,更加逼真。同時,他在泥塑作品里融入了自己的個性特色和獨特技法,使其作品具有了典型的中原泥塑特征,使所塑人物飽滿質樸、線條渾圓、富有彈性;構圖形式簡練、粗放,制作手法嫻熟。既具有傳統性、夸張性,又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他創作的婚喪嫁娶民俗系列、柴米油鹽生活系列及中國古代人物系列泥塑,都達到了較高水平。泥塑作品《搏》榮獲第三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銀獎;作品《炎黃二帝結盟》榮獲第四屆中國藝術博覽會金獎;《精忠報國》、《哼哈二將》、《天女散花》、《牛郎織女》、《昭君出塞》等系列作品,都受到專家的較高評價。
目前,李秀山的兩個兒子李國柱、李亞偉,女兒李云霞,兒媳王蓮和孫子李沖等都能進行泥塑創作。柘城李秀山泥塑已經傳承了6代,正在發揚光大。【原標題:柘城“泥人李”】

李秀山對作品進行最后加工。

李廷芳(右一)老人高興地介紹兒子李秀山的作品。

祖孫三代在一起制作泥人。

捶泥。

上彩。

燒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