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述章正在講述泥泥狗的故事
上海世博園的寶鋼大舞臺,是個展示各地民間藝術的大舞臺,全國各地的民間藝人帶著充滿“中國元素”的手工藝來到這里。在河南周活動期間,有一位老藝人帶著他的泥泥狗走上了寶鋼大舞臺,他就是許述章,他的作品屢次獲獎。2007年6月,有著“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頭銜的老許被授予“中國民間文化傳承人”稱號。日前,這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泥泥狗”忠誠的守望者,接受了本報的專訪。
一 設計海寶泥泥狗
許述章,河南淮陽縣白樓鄉人,快60歲的他,滿頭銀發。從十幾歲就開始做泥泥狗,算起來,他已經做了40多年的泥泥狗,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民間藝術家。在老許家鄉河南淮陽城北陳樓、許樓、金莊等十多個村,村民祖祖輩輩有做泥泥狗的傳統,然而如今,捏泥泥狗的人少了許多,不過許述章耐得住寂寞,幾十年如一日堅守泥泥狗藝術。
“我是家里第八代從事泥泥狗制作的人了。”老許說,自己是跟祖父學的。筆者問他制作的技藝、圖樣有沒有專門的教程,老許笑了:“都在我腦子里呢。其實做起來也沒什么成文的規矩、式樣,造型都是一代代口耳相傳下來的。”
許述章帶到上海世博會的泥泥狗神態各異:用膠泥捏制,全涂黑底,用紅、綠、白、粉紅繪上點、線結構的圖案,具有漆器文化的格調,又像繩文、格文、古陶器的書法,造型古樸,艷而不俗。“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都有。”老許說。
為了參加上海世博會,老許特地自己設計制作了造型別致的海寶泥泥狗。泥泥狗的展示攤位人氣最旺,大多數游客都把目光投向海寶泥泥狗。和傳統的泥泥狗多用黑色底色不同,海寶依舊一身藍色,背著紅色或者金色帶有小孔的“背包”——是按照塤的形狀設計的,“通過這些孔,可以吹出奇妙的聲響,孩子們最喜歡了。”許述章說。
二 取材于古老神話
“貓拉猴”“雙頭狗”“母子猴”“圖騰柱”“馱子斑鳩”……泥泥狗的造型各異,品種繁多,有的精致細膩,有的粗獷簡約,生動活潑,堪稱無奇不有。
泥泥狗制作方式古老、使用工具簡單,用“高粱稈”上彩,一根竹簽挑兩孔,互相交會即可吹出悠遠明亮的聲音。“‘泥泥狗’不講究寫實,講的是抽象,追求的是神似。不是講捏啥像啥,一般造型都是四不像,反映的是人類混沌初開遠古時代的生殖崇拜。”說起自己的作品,許述章打開了話匣子,“這個是‘草帽老虎’,傳說伏羲和女媧兄妹成婚,用草帽遮羞,是講生殖崇拜的;這個‘人面猴’是最接近人類的一種圖騰,猴的兩腳矮化,中間突出女陰生殖符號,表示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猴頭燕’表達的是遠古人類對飛天的一種夢想……這些都取材于古老的神話傳說。”這些人面獸身、奇禽怪獸的造型使人似乎看到原始社會林立的“圖騰”。有專家說這些泥泥狗是研究古代歷史和文化的“活化石”“活標本”。說起這些作品的傳說,許述章懂得很多,他說“這是專門學習來的”。
上世紀90年代,許述章特地學習有關伏羲文化的知識,還反復研讀《山海經》《搜神記》等神話傳說,從中尋找創作靈感。他還多次到北京、鄭州拜訪民俗學家,遍訪本地不同的“泥泥狗”世家,挖掘掌握了200多種傳統泥泥狗的制法。“做這個,就得懂這些內涵。”老許說,《山海經》上能找到幾乎所有泥泥狗的形象。在制作泥泥狗的同時,許述章想把這些古文化傳下去。“別人問起來,我不能說‘俺父親這么做我也這么做’,我想做的是讓后人懂得我們為什么要做這些,意義何在。”
三 越土越老越傳統
“泥泥狗的特征就是又‘土’又‘老’,它要表現的就是一個‘初’字,是講人類混沌初開的時代。有些人想弄花哨些、漂亮現代一些,這是不對的,真正懂這些藝術的人絕對不會這樣做。要原汁原味的民間創作,要‘土’才能站住腳跟。”在老許看來,泥泥狗是靠著一代代藝人“遵古”的藝德把原始圖騰文化延續至今。而他的作品也是靠“土”才打開了知名度。1994年,他的作品在中國文化部舉辦的“民間藝術一絕大展”中獲銀獎;2000年,他獲得河南省輕工業廳授予的“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在寶鋼大舞臺的中國元素展臺前,被問得最多的就是許述章做的十二生肖泥泥狗,這是他迎合人們對生肖文化的熱愛做的造型。“傳統的泥泥狗造型中沒有鼠和蛇,這是我自己設計的。”老許設計的老鼠和元寶一體的造型很受歡迎。
老許說:他家的房子有300多平方米,但基本都成了他的工作室。樓下主要是上色和擺放成品,捏塑毛坯和晾曬主要在二樓。在二樓100多平方米的空間里,擺滿了捏好的大大小小、形態各異、排列整齊的泥泥狗坯模。老兩口的臥室也幾乎被泥泥狗占領,只剩下十幾平方米的空間了。
其實,許述章一家都會做泥泥狗,他笑稱這是全家總動員。許述章的妻子孫秀靈也來自泥泥狗制作世家,嫁給老許后,夫妻一起做。老許的兒子也會做,就連兩三歲的小外孫女也跟著他做。“每次我做的時候她就跟在旁邊,有時候她說她也要來捏一捏,剛開始捏出來的肯定不是泥泥狗,但做著做著,也就像了。”
四 民俗文化應保護
“世博會上,也有人表示想跟我學做泥泥狗,但這門藝術純真質樸,沒有坐冷板凳的精神,一時半會兒領會不了其中的奧秘。”老許嘆了口氣,“而且泥泥狗的銷路時好時壞,搞‘泥泥狗’經濟收入很不穩定,這也是很多人并不看好這門藝術的原因。”
盡管有些遺憾,但許述章還是信心滿滿,“泥泥狗現在已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我現在做的事既有價值又有意義,我趕上了好時光。”問他還有啥愿望,他笑了:“我希望自己能有個藝術館,展示我的作品。”現在,老許做的泥泥狗都擺在家里,“有五六百個品種呢。”他希望,這些都能給大家看到,大家都來保護這種古老的民俗文化。
“現在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我琢磨著,今后不光要做下去,多掙錢,更要宣傳好、保護好‘泥泥狗’藝術,把這民俗文化傳承下去,讓社會主義新農村多一些文化和藝術的氣息,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有前途和希望。”許述章說。
相關鏈接
淮陽,古稱陳州,是中國歷史傳說中“三皇五帝”之首——伏羲氏建都之地;搓柍潜庇“太昊陵”,俗稱“人祖廟”。太昊陵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至三月初三為“人祖廟會”,當地人又稱“二月會”。在二月會期間,每天有炎黃子孫10萬人云集淮陽,在伏羲陵和女媧觀前朝祖進香,祈盼國運昌盛,民富國強。
太昊陵“人祖廟會”的原始主題是祭祀人祖伏羲和女媧,以求子孫繁衍。所以,至今仍保留著遠古初民“生殖崇拜”的遺俗,如頌揚伏羲、女媧的“履跡舞”,再現“生殖崇拜”上古遺風的“摸兒洞”“獻旗桿”“拴娃娃”以及各種動物下部的女陰符號等,展示了人類的生命意識和種族繁衍的永恒主題。
淮陽“泥泥狗”,就伴隨著宗教祭祀和古老的民俗而誕生,并傳承至今。“泥泥狗”是淮陽泥玩具的總稱。“泥泥狗”又稱“陵狗”,當地人說它是為伏羲、女媧看守陵廟的“神狗”,若購買“泥泥狗”贈送親友,可以消災、祛病,頗為神圣。【原標題:許述章 “八代傳人”做了四十多年泥泥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