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木版年畫始于北宋,源于開封朱仙鎮木版年畫,盛行于明清。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嵩山木版年畫借鑒了嵩山地區的古代石刻、壁畫和磚雕技法,吸納了嵩山地區佛儒道三教文化元素和民風民俗,并結合濃厚的民間藝術,創造出既有朱仙鎮特點又有嵩山地區鄉土氣息的木版年畫。其中,明代的《寇謙之跪拜中岳王》和清代的《嵩山全圖》、《八仙屏條》等,被中央美院教授贊為“造型生動別致,繪刻均佳,是河南年畫的上乘之作”。
嵩山木版年畫的傳統手工藝術,是當地人民千百年來的智慧結晶,其獨具的區域性和民族特征是任何現代文明所無法復制的。由于歷史的原因,嵩山木版年畫藝術曾一度失傳。為了搶救這一民族文化和民間技藝,登封市少林辦事處耿莊村自覺承擔起這一歷史責任,成立了嵩山木版年畫研究所,聘請專家學者對嵩山木版年傳統畫藝術進行研究與開發。經過3年多的時間,于2008年4月,嵩山年畫成功申報“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挖掘、整理、開發出了眾多版畫產品,使這一藝術奇葩,再度開放,重現異彩。此次參展世博會的《少林童子功·長卷》及其線裝書,構圖勻稱飽滿,人物形象突出,具有嵩山地域文化內涵,讓人們透過“童子功夫三歲起,赤足裸背練四季”的拳法套路,去領略嵩山木版年畫的古樸與神奇。霍光寅【原標題:古樸神奇的嵩山木版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