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學這門手藝的,請找“泥人趙”
□晚報首席記者 徐富盈/文 張翼飛/圖
本報訊 幾年來,在鄭州火車站出售的站臺票面上,留心的乘客會發現一組組的小泥人圖案,惟妙惟肖的孩子造型憨態可掬。給予這些小泥人生命的,便是趙恩民,一位追逐泥塑藝術23年的民間藝人。昨日,剛以作品《那年那月》獲得中國第一個泥塑金獎的趙恩民說:“中國美術館確定要進行收藏。獲獎時,現場就有人出30萬元想買走,這怎么能賣?”
一舉拿下泥人雕塑首個金獎
昨日下午,在緯二路,趙恩民展示了他獲獎的泥塑作品。只見一排5個逼真可愛的孩子,每人坐在不一樣的凳子上,排成一排,最前面的那個個頭最大,嘴里含著一個口哨。“第一個叫蛋蛋,第二個叫妞妞,第三個叫狗剩兒,第四個叫小毛,第五個……他們在做著開火車的游戲。”趙介紹,這個作品的名字叫“那年那月”。“我構思了半年,一個月內做出來的,人物全是塑空,也就是中間是空的,并用電箱烤成陶狀。這個工藝在泥塑界是一個技術上的突破。”趙說著,拿出他這次獲得的獎牌,上寫著“天工藝苑 百花杯 中國工藝美術精品獎金獎”字樣。
趙介紹,這次在杭州參展的雕塑類有玉、石、木、泥、金屬等雕刻,在前8屆全國工藝美術作品大賽中,泥塑沒有獲過一次金獎。“這次我的泥塑作品是唯一的一個雕塑類金獎,也是全國工藝美術雕塑作品中9屆以來第一個泥塑類金獎。”趙說,這個作品約有1公斤重,當時有人30萬想買走,但中國美術館已經確定要收藏這件作品。
想找徒弟把這個行業傳承下去
雖然得了金獎,但趙恩民臉上還沒有太多的笑意。“干這個活,名氣大了,但生活依然清苦,因為我是個殘疾人,管城區殘聯幫我找了一個創作室,我現在除了創作外,還教幾名殘疾人,讓他們也學會這門藝術,將來成為他們的職業。”趙說,他最操心的,是藝術傳承問題,他希望能收幾名弟子繼承他的泥塑藝術,因為他怕這個工藝將來失傳。他希望對此有靈感的人,加入這一行當,最好能夠以泥塑業為生,有繪畫藝術天分者可以優先考慮。還想收幾個會外語的徒弟,這樣省得像自己一樣找翻譯,和外國人交流時更方便。【原標題:1公斤泥值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