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泥塑的“主人”,人稱“泥人趙”的趙恩民此刻正默默坐在展廳一角,借著窗外透過來的陽光,用一根小竹棍兒為一位女士塑像。
記者發(fā)現(xiàn)趙恩民使用的東西非常簡單:一把很平常很多人都玩過的紅膠泥,一個一頭稍彎打磨得锃亮的小竹棍兒,還有一個是小號的排筆。
趙恩民笑著對記者說:工具什么的并不重要,順手就行,關鍵是手和心。
展臺上擺著的這一組名為《百童戲耍》的泥塑一共塑造了120個形態(tài)各異的孩子,38種民間兒童游戲,為了這組作品,趙恩民耗費了將近3年的心血。
談到為什么創(chuàng)作這組作品,趙恩民說:2004年,在北京的一次展覽會上,溫家寶總理看到了我的泥塑作品,非常感興趣,他說泥塑這種藝術形式來自于百姓生活,就應該表現(xiàn)日常的百姓生活。他的話對我啟發(fā)很大,就開始想把自己身邊的事兒整理一下,用泥塑表現(xiàn)出來。于是產(chǎn)生了用泥土表現(xiàn)童年趣事的強烈愿望。
趙恩民說:我們小的時候,物質雖然貧乏但簡單快樂。能玩的游戲很多,玩的時候還唱著各種不同的兒歌,一些玩具是自己就地取材親手制作的。做游戲既能鍛煉身體也能開發(fā)智力還能培養(yǎng)團結協(xié)作的精神。現(xiàn)在很多中老年人談到這些游戲都興趣盎然,而小孩子卻不知所以然,他們玩的都是電腦游戲了。所以我想做出來,給老人們帶來回憶,給孩子們帶來新奇,也算是一種文化傳承吧。
聽到我們的對話,那位正在被塑像的女士也笑了:這些游戲可好玩了,我們都是玩著這些長大的。比如那個“跳羊”,也叫“跳高”,一個小朋友彎下身,讓其他小朋友跳過,并一點一點地抬高身體,比現(xiàn)在的跳木馬好玩多了。
泥塑作品《百童戲耍》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不少家長是帶著孩子來看的,邊看邊講解。一位老太太說:這么好的東西,為什么不上點色呢?花花綠綠的多好!
趙恩民解釋說:泥塑這種民間藝術追求的就是原汁原味,現(xiàn)在說是原生態(tài)。這種膠泥本身就有色澤,不同的光線,會產(chǎn)生不同的效果。
創(chuàng)造這些尺寸并不太大的泥塑作品對于一個素養(yǎng)很深的民間藝術家來說應該不是太難的事,為什么還耗費了3年的時間呢?
趙恩民說:真正上手的時候比較快,但是構思比較慢,把一種司空見慣的場景表現(xiàn)出來是需要提煉的,還要傳達出人物在不同場景中的神態(tài)來。泥塑藝術的精粹,就在于表現(xiàn)人物的精神與靈氣。
趙恩民告訴記者,他的這些泥塑作品還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那就是“塑空”,每個作品都是中空的。人物的頭和手都能靈活轉動或互換,欣賞者可以自由組合人物的不同形態(tài)。
趙恩民透露,他的泥塑作品今年將要進入國家名片——郵票,一組16枚,其中13種來源于《百童戲耍》,還有“黃河娃”和“竹報平安”等。“黃河娃”曾贈送給溫總理,他正在創(chuàng)作一組“竹報平安”,也準備送給溫總理呢!□首席記者張體義文記者王建立圖【原標題:泥塑定格童年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