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期:斫琴家王棟
解說:古琴,以其久遠的歷史,豐富的內涵以及深遠的影響為世人所珍視,并伴隨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一直流傳至今,從未間斷過。《詩經》中有:“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等等有關彈琴的詩句,可見古琴在我國古代人們的音樂文化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古以來的圣賢文人,如孔子、司馬相如、阮籍、嵇康等等,都無不以善琴著稱,留下了不少膾炙人口的故事。在隋唐時期,古琴傳入了東亞諸國;近代又伴隨著華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成為西方人心目中東方文化的象征。
解說:由于古琴的傳承受到派別和古琴特殊記譜方式的限制,加之其傳習多屬于言傳身教的方式,古琴逐漸在不同地區形成了地域性的流派。河南因地處中原,河南古琴的風格流派被稱做中州派。
相傳,從伏羲造琴開始,古琴就生于河南,長于河南,中州琴派在琴壇的地位至關重要。早在公元前662年,衛國人在楚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建城時唱道“椅桐梓漆,爰伐琴瑟”。由此證明,河南人早就懂得選用桐木、梓木來造琴了,這種用桐木做琴面,梓木做琴底的選材一直沿用至今。
同期:斫琴家王棟
解說:中州琴派在歷史上是一支擁有大量優秀琴人和許多傳世名曲的重要流派。它以“高古端嚴、寬宏蒼老”的獨特演奏風格著稱于世。中州琴派在歷史上經歷了三次鼎盛時期。以阮籍為首的漢魏時期,以朱文濟、義海等為首的北宋時代和以王善、崔應階等為首的清代乾隆年間。到了清末,仍有一批有影響的中州派古琴家活躍在琴壇上。
作為中國最傳統的藝術代表,古琴在自身的發展上卻存在著一些的局限性。比如:古琴教育的保守,各個派別的琴家之間很少交流,各自保守自己的打譜和演奏技巧等。隨著時間的流逝,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整個中國能演奏古琴的人不超過200人,幾乎一度失傳。中州琴派亦是如此。到了上世紀60年代中期,隨著“中州琴社”最后一位琴人離世,中州派的琴聲成為絕響。直至著名琴人丁紀園、韓廷瑤、宋大年等人重新發掘整理中州派技藝,中州琴派才又煥發出光彩,卻依然是“養在深閨人未識”,少有人會操琴彈奏。制作古琴者更是鳳毛麟角。
同期:斫琴家王棟
解說:王棟,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古琴學會會員、河南民族管弦樂協會古琴學會理事。1991年開始隨石振中先生學習傳統古琴制作技藝與彈奏。2004年創辦鄭州暢古山房斫琴工作室,目前擁有河南地區最大的古琴制作工作室。中州派古琴如何才能重獲新生?王棟認為,恢復中州派琴藝,重中之重就是對傳統制琴技藝的傳承和保護。2010年王棟出版《斫桐集---古琴制作與修復》一書,結構嚴謹、內容既詳陳古制又不乏創新,是當時中國古琴史和出版史上第一本專業古琴制作與修復的書籍,也是中國古琴斫琴師首次對古琴制作秘密的公開。
同期:斫琴家王棟
解說:古琴作為禮樂重器,琴的制造非常嚴謹并且有著深厚的內涵。古琴琴長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共有七根弦,其中的五根代表金木水火土,另外兩根相傳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加上的,又稱文武七弦琴。而古琴的音色又分為天、地、人三種。整個古琴是一個人與自然萬物的和諧體,也是古代先民宇宙觀的一個縮影。古琴從原料加工到成品經歷300多道工序,制作工期長達一年以上,其工藝難度,每個工藝步驟的完成狀況以及工藝流程管理的嚴謹性都非常的復雜。
2003年,中國的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古琴成為了全人類共同保護的藝術財富。為了進一步傳承和保護中州派傳統古琴的制作技藝,王棟陸續投資170萬元,在鄭州花園口中州派古琴歷史文化特色區域創建了專業的中州派傳統古琴制作工作室。堅持以傳統工藝制作具有中州派特色的古琴作品,收集研究挖掘中州派古琴藝術以及中州派古琴制作技藝,利用工作室現有的條件進行古琴制作的技術研究和創新研究。2012年2月王棟向國家專利局提交〈〈古琴槽腹音床結構技術〉〉專利技術申請并獲得批復。
同期:斫琴家王棟
解說:千年流淌的歲月,帶走了一個個鮮活的面孔。而古琴這些古老的音符,卻穿越了時光的阻隔,被傳誦至今,成為了我們今天仍舊追憶的歷史財富。(肖懿木 霍亞平報道)【原標題:王棟:醉心古琴用心斫琴 傳承古琴傳統制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