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方城家家戶戶靠做石猴為生
如今,真正掌握這門雕刻手藝的只剩一人
文化部門稱,保護、傳承需要好時機,需要社會的關(guān)注和支持
河南商報記者趙強/文 王棣/圖
一個售價不到100元的石猴,王國慶要花兩天才能做成。
這種用石頭雕刻成的猴子,全國只有南陽方城才有。在王國慶小時候,3天能賣幾百元的石猴。可如今,只有少數(shù)愛好民俗文化的人來買,方城石猴面臨著保護和傳承的危機。
用石頭雕刻成形態(tài)各異的猴子
方城縣獨樹鎮(zhèn)硯山鋪村,有間不足10平方米的老房子。53歲的王國慶,在里面埋頭雕刻石猴。
有民俗專家說,用石頭雕刻形態(tài)各異的猴子,全國只有方城縣獨樹鎮(zhèn)硯山鋪村才有。方城石猴對石材很講究,必須用離該村10多里一道崗坡特產(chǎn)的“花石”。
雕刻一個石猴,要經(jīng)歷9道工序,全手工制作,一步都不能少。
方城石猴有50多種樣式,繼承了宋代雕刻技藝,粗獷、簡潔、線條感強。王國慶家擺的就有很多樣式:單猴、猴摞猴、“三不猴”……
曾經(jīng)趕一次廟會,賣石猴就能掙幾百塊錢
王國慶聽父親王忠義說,清末,雕刻石猴迎來頂峰,“方城家家戶戶靠石猴為生”。
之所以受歡迎,不僅因為一個好看的石猴和“好時候”諧音,“當時,石猴都賣給過客了,石猴頭上有孔,農(nóng)民都掛在身上。”
“每年農(nóng)歷三月初三,村旁邊有小頂山廟會,父親用扁擔挑著兩筐石猴,擺在路邊賣。一次廟會能賣好幾百塊錢。”但王國慶也知道,石猴都是在農(nóng)閑時刻的,一年就賣這3天。
再后來,手工藝品多了,石猴“失寵”了。
真正會方城石猴雕刻手藝的,只剩他一人
2008年,方城石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王忠義是唯一的傳承人。
方城縣文化館一位負責人說,2009年,王忠義刻的石猴和其他村民刻的石猴都被拿到鄭州展銷,在摻雜在一起的情況下,王忠義刻的石猴賣光了,其他村民刻的只賣出2個。
2010年3月,王忠義辭世,王國慶接下刻刀。現(xiàn)在,真正掌握這門手藝的只剩他一人。
他的胸口早已磨出兩塊巨大的繭子——雕刻時,需要用胸口緊頂?shù)栋选?/p>
一年做不了300個石猴,沒人愿意干這行
王國慶小的時候,對刻石猴沒什么興趣,這也是如今年輕人對石猴雕刻手藝的普遍態(tài)度。出去打工每月能掙三四千元,沒人愿意做這種出力不賺錢的項目。
王國慶說,以他的速度,刻一個11厘米高的石猴要2天,只能賣80~100元。
“大小石猴加起來,一年做不了300個,也就是掙個煙錢。”王國慶說,不管石猴的市場前景如何,他不能讓這門手藝失傳了——他有個兒子會雕刻,但長期在外打工。
村里有人用機器裁石,雕刻石猴。王國慶始終不肯,機器切割,終究缺少幾分遒勁。
保護、傳承石猴,需要社會的關(guān)注和支持
2009年,一家名為方城石猴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企業(yè)成立,并注冊了“王忠義”商標。
但這家公司銷售的石猴“品質(zhì)低劣”,王國慶把這家公司起訴了。
這次經(jīng)歷也讓他對石猴的推廣更小心翼翼。有人提議在景區(qū)里設(shè)銷售點,王國慶不同意,“石猴在方城賣,才有獨一無二的味道。”
方城縣文化館曾設(shè)想成立方城石猴雕刻培訓(xùn)基地,讓有興趣的年輕人免費報名參加。
方城縣文化館一位負責人說,他們已連續(xù)四年申報國家級非遺保護資金,但未見一分錢撥款,培訓(xùn)基地的設(shè)想也不了了之,“保護、傳承石猴,需要好時機,需要社會的關(guān)注和支持。否則,非遺項目都很快會成為文物。”【原標題:方城石猴雕刻手藝僅剩一人傳承 呼吁社會關(guān)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