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面塑出曹州
金秋十月,記者有幸采訪到從洛陽回家小住的李金城老人,提起面塑的淵源,老人打開了話匣子。他告訴記者,最初面塑是祭天地、敬鬼神時,用白面做出動物、瓜果、蔬菜等樣式的蒸饃作為供品,并在其上刷上各種面色,稱之為“花供”,后來逐漸形成習俗,逢年過節(jié)、婚喪嫁娶以及其它喜慶時日,都要用面捏制一些雞、鴨、魚等以示慶祝。如果要追溯面塑體載是如何發(fā)展到人物,就不得提到江西弋陽的王清源、郭湘云。聽上輩老人講,清朝咸豐四年(1854年),二人到曹州學藝,與當時最好的花供藝人賀勝、楊白采合作,用可塑性較強的白面和糯米面為原料,蒸熟后染成黑、白、藍、綠、紅、黃、紫等顏色,結合不同的捏制技巧,將面塑作品發(fā)展到人物,創(chuàng)出了新一代的面塑品種。隨后,四人廣收門徒,傳授技藝,曹州的面塑走向大江南北,曹州便成了面塑藝術的發(fā)源地。20世紀初期,曹州就出現了技藝超群善捏文官風雅的李俊興和善塑武將英姿的李俊福,當時被譽為“文武二李”。李金城24歲時,曾隨李俊興到濟南美術社工作。目前,國家級的面塑傳承人只有三位,北方以郎志麗為代表,其父郎紹安曾到曹州學藝,南方以上海的趙艷麗為代表,中原一帶則以李金城為代表人物。
為生計走南闖北
李金城生于1932年12月,父親和叔父都會面塑。解放前,為了生計,我市的面塑藝人都是挑著擔子走南闖北,來養(yǎng)活一家老小。李金城14歲就隨父到上海營生,17歲時,他的面塑技藝已相當成熟。老人至今記得,在上海的城王廟,他與當時有名的面塑藝人侯玉山、馬鳳明等同時擺攤,盡管他的攤子位置不好,但生意還是相當紅火。1954年,跟著當時支援農村的時代步伐,李金城回到了老家。1956年,在國家對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背景下,在李俊興的帶領下,他和李俊興的兒子李芳格、李鳳亭、趙繼忠等,在菏澤城內成立面塑社,1957年李金城隨面塑社遷往濟南。這時的李金城,面塑技藝已達到了專家級水平。1958年,李金城被調到哈爾濱美術廠,月工資達到66.8元,享受的是專家級待遇。1962年,隨著下放運動的開始,李金城又回到了老家,原菏澤縣美術廠廠長李傳幸慧眼識才,讓李金城進廠當了老師。他塑造的《黛玉看西廂》、《穆柯寨》、《三打祝家莊》等十幾種出口樣品,在廣交會上深受歡迎。由于面塑干裂和霉變的缺陷沒能很好攻克,后來,美術廠下馬,李金城只好重闖江湖,四海為家。當時正刮大割資本主義尾巴之風,廠長李傳幸愛惜人才,為了保護李金城,便為他以二輕局的名義開了一封保留信,信上說李金城是傳統保留項目中的保留人才,所到之處請予以照顧,別當“資本主義”給抓走。從此,這封信就成了李金城的護身符,伴隨他走南闖北。
年過半百譽滿河南
上世紀80年代,李金城落腳到洛陽,隨著改革的春風,年過半百的李金城也迎來了事業(yè)上的成功。他為外賓表演面塑,幾團花花綠綠的面,經他捏、搓、揉、掀、切,一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人物便躍然眼前,觀者唏噓不已。李金城在江湖上闖蕩多年,他多學、多看、多想、多練,抓住人物的特點,吸收了其他藝人的精華部分,還融入了自己的體會和理解。他塑造的民間神話傳說、歷史故事中的人物,個個栩栩如生、神態(tài)逼真。多年的摸索和總結,李金誠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面塑形式——浮雕面塑,讓每一個人物都鮮活起來。在面塑的材料上,他找到了白面與糯米面的比例、防腐劑的多少以及色彩調和的訣竅,保證了捏出來的面人能長久保存,大大拓展了面塑藝術的形式語言和市場價值。
1984年,在河南省民間藝術展覽會上,他的作品《關公讀春秋》被轉收到北京藝術館展覽。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任洛陽民間藝術副會長;1987年2月加入中國書畫研究會任委員;1987年5月中國建設創(chuàng)文版第515期二版全英文介紹了他及他的作品,并配有多幅相片;1988年12月,他在作品《八仙過海》在中國河南藝術節(jié)上榮獲一等獎。他的作品曾被中央電視臺拍過專題片,《人民畫報》海外版曾用兩版的篇幅介紹了他的面塑藝術及作品。1989年李金城到深圳錦繡中華民間一條街表演面塑,3年后,李金城又重返洛陽,在洛陽牡丹大酒店為中外賓客表演面塑藝術至今。
祖?zhèn)魉囆g代代相傳
為了發(fā)揚光大面塑這一傳統藝術,李金城打破了過去收徒的一些禁忌,他收了很多弟子,各行各業(yè)的都有,只要你想學,他就會教,比較優(yōu)秀的就有100多人,有的在北京、上海等高級賓館里做面點師,把面塑藝術融入到了餐飲行業(yè)。而最讓他驕傲的弟子應該是他的女兒李艷芳,在面塑方面很有天賦,已取得不少成就,現在他的倆孫子也開始學習面塑。今年牡丹區(qū)文化局將李金城納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報獲得批準,為我市的面塑行業(yè)贏得了發(fā)展機遇。78歲的李金城現在每天還堅持創(chuàng)作。“只要大家喜歡,我就一直捏下去。”李金誠笑呵呵地告訴記者。文:記者 馬琳 圖:李金城提供【原標題:一雙巧手塑神奇——記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藝術傳承人李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