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猴加官”,如今只有85歲的魏義民會這門技藝,老人渴望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3月11日,本報A18版獨家披露此事后,引起鄭州市管城區文化旅游局的關注。
昨天上午,魏義民老人帶著制作“猴加官”的行頭,走進管城區文化館授課。老人精神飽滿,用生動的語言和嫻熟的技術,向聽者講解要領。更讓老人欣慰的是,鄭州科技學院的10多名師生代表稱,該校成立了專門機構研究“猴加官”,爭取讓這門古老的技藝融合進時代氣息。
[現場]
大學生來學“猴加官”
“真沒想到,想學習‘猴加官’的人恁多。這幾天來,有很多市民登門要學習。”昨天一大早,管城區文化館工作人員就驅車將85歲的魏義民老人接到了管城區文化館民俗陳列廳。老人來不及喝水,便向等候的熱心群眾講述“猴加官”的起源。
據老人介紹,“猴加官”發端于河南南陽地區,是從民間耍猴中衍生出來,經過幾代藝人的加工和創新,形成了目前看到的“猴加官”造型,已經延續了300多年歷史。
在求學者中,十多名年輕面孔吸引了老人注意。據了解,他們是鄭州科技學院的師生,從大河報上獲悉老人欲廣招門徒的消息后,特意來向老人討教技藝的。
講完歷史,魏義民老人開始教授“猴加官”的制作技藝。只見他操起攜帶的糨糊、剪刀、廢舊毛皮等工具和原料,一邊操作一邊向大伙講述技術要點,“制作猴子的腿和身體,最好選用紅色膠泥。調和它的時候,里面添加些棉花敲打糅合。”老人介紹說,膠泥具有很強的可塑性,但它干了容易開裂粉碎,而添加些棉花就不易出現這種情況。若防潮得當,成品“猴加官”能保存數十年。
在現場,鄭州科技學院藝術系大二學生李婷聽完老人介紹,立刻想到這一操作要點同他們平時學習時使用的一些技術相當吻合。“我們學的是藝術,老爺子做的也是藝術。形式上彼此相通,相信比其他人要學得快些。”
[文化館]
培訓班每月開3次
魏義民老人制完一個“猴加官”,現場讓學生練習制作。20多分鐘后,鄭州科技學院的呂宗元就“搗鼓”出一個。魏義民欣喜地說,這些藝術專業的孩子具有很強的天賦,只要用心去學習,相信很快就能掌握要領。
“學會了‘猴加官’,我們打算做個和人等高的猴子,再制作幾頂碩士、博士帽子。讓老藝術煥發出青春。”鄭州科技學院相關負責人稱,學院從藝術系抽調優秀的泥塑制作學生,成立了搶救“猴加官”技藝志愿者組織,作為選修課程學習“猴加官”制作工藝。接下來,校方將征詢老人的意見,將其技術要點編寫成教材、演示光盤,供更多人學習。
管城區文化館對延續“猴加官”傳承也很積極,據該館負責人介紹,他們已經征求了老人的意見,每月定期舉辦3次培訓班,感興趣的讀者可撥打電話0371—66399298聯系。“其實,在征求老人開課之前,我們已經邀請了連德林、趙恩民等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定期進行講座。”該負責人表示,只要老人身體允許,他們會把“猴加官”課程開下去。□記者 郭致遠 文 杜小偉 圖【原標題:走進區文化館 老人教大學生做“猴加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