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精彩推薦
專題推薦
    沒有記錄!

300年“猴加官”工藝與85歲傳承老人的情緣(2)

2013/7/10 14:46:27 點擊數: 【字體:

300年“猴加官”工藝與85歲傳承老人的情緣
制作好的五顏六色的臉譜。(生俊東攝)

    由于兵荒馬亂,老人學來的手藝也沒有了用場。這一中斷即是40年。直到1980年,老人退休后,由于家里孩子多,生活緊張,便想到了制作“猴加官”換點零用錢。讓老人沒想到的是,時隔那么多年,“猴加官”仍然深受人們喜歡,常常一天可賣幾百件。人們的喜歡加上作為唯一傳承人的責任,老人把退休后的全部心思都花在了“猴加官”上。

    2007年,“猴加官”在中原民間工藝美術展上獲得金獎,2008年4月,“猴加官”成為鄭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9年6月“猴加官”入選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曾有“民間美術開拓者”之稱的倪寶誠先生這樣評價“猴加官”:“泥猴動作質樸純真,憨態可掬,令人捧腹,‘猴加官’玩具已失傳半個多世紀,目前在國內只此一家,屬于絕技。”

    揭秘:制作不神秘,但要有悟性和耐心

    “‘猴加官’的制作不神秘,但需要悟性和耐心,缺這兩樣,難以掌握。”聊起“猴加官”的制作過程,老人這樣強調。說著,老人從里屋將制作“猴加官”的工具材料搬了出來。

    隨著老人的講解,“猴加官”的制作過程在記者面前漸漸明晰。

    制作“猴加官”第一步是選取細密而有黏性的土,用水和好并摻入棉花反復敲打,然后用濕毛巾覆蓋備用。第二步是將泥巴摁入事先做好的各種模具內,做出面具、猴頭和四爪。晾干后施兩遍底彩,然后再進行細致的彩繪。第三步是將猴頭和四爪用破布和毛皮粘牢成一個整體的猴子,同時將面具與猴身用細線相連,最后將細線用丁字棍固定。這樣一個“猴加官”基本完成。表演者只需要左右抖動丁字棍,小猴即可惟妙惟肖地表演變臉了。

    老人說,制作過程中看上去簡單,但其中有幾個關鍵點如不掌握,也難以做出“猴加官”來。這些關鍵點分別是:一是在用水和泥摻棉花敲打的過程中,棉花與泥的比例,從體積上對比大約是3:1,另外敲打的過程需要整整一天,只有這樣,泥猴才硬如鐵,不容易碎裂;二是泥猴及面具等捏好后,不能放在太陽底下曬,要在屋內晾干,常溫下三天左右;三是彩繪要有一定的美術功底;四是丁字木棍上的幾根細線要有講究,一根細線系住猴頭,外兩根細線則分別穿在猴爪和耳朵上的小孔里,并和臉譜相連,然后一起綁在木棍上。

    “這里巧妙利用了杠桿原理,同時布藝與泥塑結合,使小猴子活動自如。”老人說。愿望:希望老祖宗的東西好好傳承下去。

    隨著年齡逐增,85歲的老人對“猴加官”的未來也越來越擔心。

    老人說:“實心實意想學的,我情愿免費教給他,這是老祖宗們給咱們留下的寶貴財富。如果在現在,或者是在我手里把他絕了,我感覺著對不起老祖宗,也感覺著太可惜了。”據老人介紹,也曾有人找過他學習這門技藝,但都因缺乏耐心,耐不住寂寞,半途而廢了。

    “當初和我一同拜啞巴師父學藝的還有一位師兄,但他二十年前已前去世了,現在會這門技藝只剩我一個了。”老人深為“猴加官”的現狀擔憂。老人有三個孩子,但都因工作繁忙而無暇學習“猴加官”技術。

    不過,讓老人高興的是,經他向當地媒體求助后,“猴加官”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不僅很多人打電話要登門學習,鄭州市管城區文化旅游局更是在文化館內給老人開辟空間讓老人每月開三次培訓班講授“猴加官”絕技。鄭州某高校更是從藝術系抽調泥塑制作學生,成立了搶救“猴加官”技藝志愿者組織,作為選修課程學習“猴加官”制作工藝。

    據老人介紹,倪寶誠先生更是要將猴加官寫成書出版,以便更好地保護老祖宗留下的遺產。

    一位多年關注猴文化的歷史學者告訴記者:“我國存在于民間的文化遺產有很多,雖然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進行保護,但很多技藝仍面臨著無人問津、后繼乏人的尷尬情形。這些文化遺產急需更大的保護力度。”記者 生俊東 見習記者 黃默存【原標題:300年“猴加官”工藝與85歲傳承老人的情緣】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日報河南記者站 2011-04-15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