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陽撈紙,期待煥發新生機
2013/7/16 9:04:30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編者按:在河南沁陽沿沁河一帶,自古流傳一種手工造紙工藝——撈紙。撈紙是將麥秸稈、水草、枸樹皮、廢紙等作原材料,經過蒸煮、碾磨、撞穰、擰穰、拌漿、取張、壓干、分張晾干等數道工序處理,生產出麻頭紙(草宣紙)、黃毛紙和黑紙。這種靠手工生產的紙張,不僅柔軟性好、透氣性強,而且綠色環保;不僅可做日常用紙、書寫用紙,而且可包裝中草藥、食品。 目前,當地熟悉“撈紙”工藝的人已屈指可數,若不加以保護,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即將徹底消失。如何傳承這門古老技藝?如何挖掘其文化價值?如何形成相關文化產業鏈?亟須更多關注和思考。
一個炎熱的夏日,在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沁陽市西向鎮東高村里,幾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冒著酷暑,正在向村里的年輕人和前來觀光的人們講解、傳授著一種即將消失的技藝——撈毛紙。歲月的風霜盡管在他們的臉上留下了滄桑,但卻抹不去他們記憶深處那古老的文化信息;酷暑烈日,擋不住他們守望傳統的熱情,黝黑皮膚上沁出的粒粒汗珠,宣示著他們對古老技藝的執著。
撈毛紙,一朵手工造紙工藝奇葩
在河南沁陽市沿沁河一帶,至今流傳著一種傳統手工造紙工藝——撈紙,當地人俗稱撈毛紙。這種手工工藝起始于何朝何代,現今已難以考證,但根據縣志等史籍記載,到明末清初時運用這種工藝的造紙業已十分繁榮,沿沁河北岸的高村、龍泉、魏村、常樂、長溝等十幾個村,幾乎家家有作坊。
相傳沁陽現在的東高村古時叫楊莊,住著兩戶人家,一姓曰楊、一姓謂婁。婁家是大財主,有千畝良田,且有婁家花園。現在的村北的幾十畝地仍然叫做“花園后”。婁員外有一子,游手好閑,喜歡駕鳥提籠,每天帶著家丁上山逐鹿,下河摸魚,終日不著家。婁員外很傷腦筋。
一日婁員外信步來到八臺觀,跟凌霄道長訴說心事,惆悵之情溢于言表。道長拂塵一揚,隨口念道:“人遺子、金滿罌,我遺子、唯一經。何不遺一經與令郎。”員外正色道:婁某不才,常有錢糧奉廟,今與道長理家常,緣何以“一經”塞之?道長笑答:“我這一經非比尋常,可以安身立命,可以養家糊口。若非老施主有恩與廟上,貧道不見得拿出來示人。”凌霄道長指著觀外說,這里河水豐盈,廣有麥草,若以麥草造紙,利潤豐厚,可保后世無虞。員外嘆道:犬子未必肯學。道長平靜地說:你讓他拜我為師,貧道自有辦法。
那員外之子不僅頑劣,而且好習槍棒。拜師時,有三只鳥飛進觀內落在古柏樹上,員外之子玩心大發,置莊嚴的拜師場面于不顧,竟以彈弓射之,一鳥應聲落地,不待那兩只驚鳥反應,只見道長已凌空掠起,飛身捉住空中另外兩只,眾人駭然。員外子匍伏于地,再拜道長。道長遂收之為徒,授業造紙。言傳身教,歷時半年,婁家造紙作坊首先創辦起來。
據村民高俊強介紹:這種經過數十道工序純手工制做的紙張俗稱“毛紙”,根據規格的大小有不同的用途,有用于藥店、食品店鋪等的包裝紙、有用于書寫的麻頭紙(草宣紙),還有用于居民的生活用紙及婦女用紙,并得到醫生的青睞。其產品遠銷山西、陜西、甘肅等周邊多省及河南全境。數百年來,這種古老的技藝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村民們挑著毛紙走山西、上陜西,轉河南,從河南最西北的沁陽一直走到河南的最東北的信陽,沿街叫賣,一路營銷,不避寒暑,不辭辛勞。
新中國成立后,各村的撈紙戶并入農業合作社,每個村的大隊、小隊都分別建立有不同規模的撈紙作坊。20世紀80年代現代造紙技術沒有普及前,上述村莊90%以上的家庭仍從事該項生產,是村民們謀生和生產隊副業生產的主要手段之一。
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機械造紙取代了手工造紙,這門手藝才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目前,沁陽當地熟悉撈紙工藝的人已屈指可數。
古老技藝,積淀著深厚傳統文化
村里78歲的呂學周告訴我們:撈毛紙是用麥秸稈、水草、枸樹皮、廢紙等作為原材料,經過蒸煮、碾磨、撞穰等十幾道工序的處理,生產出麻頭紙(草宣紙)、黃毛紙和黑紙。
“麥秸是撈紙的主要原料。”對撈毛紙工藝情有獨鐘,多年來一直致力于撈毛紙研究的高俊強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撈毛紙的制做過程:首先把生石灰在灰池里用水化開,變成熟石灰,再把石渣撈凈,叫做“淋灰”,然后將麥秸放進淋過的灰水里浸泡,目的是將麥秸腐蝕變軟。灰池是用石頭砌成的,大約1.5米寬、2米長、2米深。麥秸泡過灰水后,撈出來就該上鍋蒸了。
蒸鍋是直徑為1.6米的大鐵鍋,注入清水,鍋沿上棚木棍,木棍上垛麥秸,通常垛有3米高,圓形,周圍用泥巴糊嚴,以防漏氣。鍋底燒煤或碳,大至燒到第六天,才可以出鍋。在蒸料過程中,一方面用扎鍋槍在麥秸垛上扎孔,以便透氣,只有這樣,才能使蒸汽串勻、蒸透;另一方面不斷地往鍋里續水,以免把鍋蒸干。
剝去封泥,出鍋的麥秸就變成了又軟又糟的熟麥秸,然后倒進用柳條圍成的灰池里淘洗。柳條編成長方形,折成弧狀靠河邊扎下,圍成半圓,大約1米寬、2米長。水是流動的,不斷用鐵杈攪動,灰就隨水流走了,剩下干凈的熟麥秸。
下一步是擊碾。人們將熟麥秸均勻地鋪在石磨上,牲口拉著石碾轉圈,人不斷地用木锨鋪勻,大約兩三個小時,粗穰已被碾碎,變成紙漿。下一道工序就是撞穰。
撞袋是用粗布縫制的,口徑約50公分,長約2米,撞桿長約2~3米,頂端安一個木制的橢圓形骨朵,將適量細穰和骨朵頭放入撞袋內,扎緊袋口,放進河水里撞擊。河沿用石塊砌成平臺,與水面相距1尺左右,人站在平臺上撞穰,每撞一下,挑一下骨朵,使袋內充滿空氣,以便順利抽回撞頭再撞第二次。大約撞夠200來下,才能把灰清洗干凈。有經驗的人僅憑聲音就能判斷穰是否撞凈,聲音沉悶,證明還不到火候,聲音清脆就可以了。
撞好以后取出骨朵,放在平臺上軋干,擠出撞袋里的水,制成穰紿,放進陷池。陷池是用四塊石板在地坑中扣成的儲槳池,四方形,長寬深約1.5米。陷池一側再挖一個淺坑,叫“陷坑”,人站在里面,陷池口沿正好齊腰,便于操作。在陷池里注滿清水,將穰紿在陷池里反復攪動,充分散開,經過放置、沉淀、就可以撈紙了。
撈紙時,雙手托住竹簾(下有托架)在陷池里挖一下、鏟一下,讓懸浮的細穰均勻地著落在竹簾上。竹簾從水中撈出反扣在趴臺上,趴臺里側用蘆葦定有標桿,稱“葦志”。將里側的簾桿輕輕壓一下再慢慢掀起,紙張就留在了趴臺上。根據紙張的不同規格,一簾能出2~4張紙,每兩張紙中間用界布分開,由于界布不沾穰,所以能起到分割的作用。每撈夠200簾左右就用木板壓住進行擠壓使紙張脫水,叫做“壓坯”。這一切都在趴臺上完成。撈紙是個苦活,不僅來回彎腰,還要將手長時間泡在水里,到了冬天,陷池里水很涼,撈上一、二簾,就得在熱水里暖一下手。因此,常常在陷坑邊生個小鍋頭,上邊放個鍋,里面放水,一邊生火,以備暖手。即使這樣,撈紙人的手都十分粗糙。
毛紙的規格通常有8寸、9寸、1.05尺、1.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金融時報 2012年09月0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