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傳統工藝 >> 瀏覽相關信息

劉建軍和他的“釉變”鈞瓷

2013/7/18 11:04:49 點擊數: 【字體:

    他的陶瓷,龐雜而至簡,婉約而至定,傳統而時尚。

    他36年前燒出中國鈞瓷的巔峰之作《寒鴉歸林》掛盤(與人合作),22年前榮膺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他創燒的鈞瓷《道玄缽》,被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耿寶昌先生譽為“劃時代的作品”。

    他,就是劉家鈞窯掌門人劉建軍。

    它化而自化

    一件鈞瓷,能讓內行、外行都去憐去愛,自然就是一件好的鈞瓷。受到耿寶昌先生稱贊,劉建軍自有不凡的學藝歷程和天賦。

    1952年劉建軍出生在神的鈞瓷世家。“父親劉振海是禹縣(現禹州市)鈞瓷二廠技術副廠長,七級工,拿64.25元的工資,在廠里領的是最高工資。”劉建軍說:“那時我們兄妹5人,一家7口,住在一間20平方米的房子。床底下都是人,晚上解手,都是邁過這個,還有那個。”

    劉建軍從小就喜歡到父親的廠里去玩,看得多了,十四五歲的時候,他就學著用泥捏毛主席像章、用電爐烤毛主席像章。劉建軍說:“1968年,剛滿16歲,初中畢業,我就進了父親所在的鈞瓷二廠。”

    起初,他在實驗室搞高壓電瓷實驗。“惡補陶瓷工藝美學,最后實驗成功了,燒成了高壓電瓷,但還是搞不懂到底是怎樣弄成的”。

    1972年,禹縣各大瓷廠已經開始研制、恢復鈞瓷生產,劉建軍渴望父親能讓他到實驗室搞鈞瓷的造型與釉色研究。但是,父親卻硬要他燒窯。

    燒窯,苦不堪言。一窯燒下來,二三十個小時;每隔15分鐘,添煤一次,可謂又臟又累又苦。

    開始燒窯,劉建軍創下了連燒17窯的失敗記錄。無奈,他只好從頭學習。學習其他人的經驗,結合自己的情況,劉建軍邁過了燒窯這道坎兒。

    這窯,一燒就是8年。直到1980年,劉建軍調任二廠技術科擔任副科長,負責釉面磚研究;1983年成為技術科科長。

    “其實,《寒鴉歸林》是1974年燒出來的。燒成后,就扔到了倉庫里。直到1983年二廠要在中國工藝美術館搞展覽,這才想起了那個掛盤。”劉建軍說,“幾個人費了很大的勁才扒出來,看來看去,給它起了個名字,叫《巧奪天工》。姚雪垠先生一聽,就笑了:‘太土,太沒詩意了,明天我給它起個名字’。第二天,姚先生送來一首詩:‘出窯一幅元人畫,落葉寒林返暮鴉。晚靄微茫潭影靜,殘陽一抹淡流霞。’這才有了《寒鴉歸林》。”

    “《寒鴉歸林》,那是碰的,根本不知道是如何燒出來的。它的揚名也與時代密不可分。”劉建軍說。

    1984年底,劉建軍升任鈞瓷二廠技術副廠長;1991年5月,調任鈞瓷一廠廠長兼黨委書記。1993年,劉建軍辭職并于次年與弟弟劉志軍共創“建軍鈞窯”;2005年,“建軍鈞窯”更名為“劉家鈞窯”。

    劉建軍陶藝生涯40多年,陶瓷藝術成就卓爾不群,卻也兩次與“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擦肩而過。1988年,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鈞瓷界推選的是鈞瓷一廠時任廠長的劉國安、鈞瓷二廠時任技術副廠長的劉建軍。但是,評選制度要求擔任領導職務者不得參選。于是,鈞瓷二廠推薦了邢國政、鈞瓷一廠推薦了劉富安。因為名額只有一個,邢國政已經退休,劉富安當選為鈞瓷界的首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2006年,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劉建軍與孔相卿、任星航、楊志被推舉為候選人,最后孔相卿、楊志當選,劉建軍再次落選。是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范文典先生事后對劉建軍說:“你報送的評選作品,包括鈞瓷、汝瓷、官瓷、哥瓷,評委不知如何歸類,這可能是你落選的至關重要的因素。”

    “燒鈞、汝、官、哥,說不為了掙錢,是笑話;說完全為了掙錢,也不是實話。”劉建軍說,“汝、鈞、官、哥、定是宋代五大官窯,其中鈞、汝、官、哥的內在關聯是顯而易見的。為燒好鈞瓷,我必須研究汝、官、哥,燒好汝、官、哥呀!”

    3年之后,劉建軍厚積薄發,“劃時代”的《道玄缽》終于燒制成功。

    如果沒有鈞、汝、官、哥四窯同燒,《道玄缽》不可能誕生。回首而望,方知天道永遠酬勤:四窯同燒是一座必然要過的橋梁,不在這座橋梁上艱苦它化,就不會有《道玄缽》的悄然自化。

    釉變而型變

    今天,又面對一個賀歲鈞瓷的新品,劉家鈞窯推出的《虎福吉祥》。作品的意蘊,顧名思義即可。令人感興趣的,倒是那奇特的“金質開片”施釉工藝。

    在禹州召開的2009年中國鈞瓷文化旅游節上,劉家鈞窯推出的《道玄缽》使人驚艷不已:半球狀的造型不足為奇,奇就奇在鈞釉展現在缽的內側,明凈的天藍色;而外圍卻是一種暗黃的厚釉,看起來茸茸的,摸起來澀澀的,似柔還剛。像皸裂的河床嗎?像秋后的大地嗎?

    似是而非,承道載玄。鈞瓷可以這樣做嗎?可以!它贏得了大家的好評。

    這還是鈞瓷嗎?應該是吧!但它換上了另一件時裝。

    “要傳承鈞瓷藝術,就要不斷賦予它新的內涵。”《道玄缽》的制作者劉建軍如是說。

    同樣對鈞瓷過目不忘的經歷,還有兩次。一次,是在北京韓美林工作室。見到一些韓先生設計、監造的鈞瓷作品。獨特的裝飾風格、碩大的形體,磅礴大氣。上面厚重的鈞釉像火山巖漿,好像要流動的樣子;像潑彩的山水,云霞滿眼。

    又一次,是在海南博鰲,2003年的冬天。由榮昌鈞瓷坊制作的《祥瑞瓶》作為國禮贈與各國政要。對于鈞瓷來說,《祥瑞瓶》展示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鮮——匯集眾多大師智慧的創意、以國禮的形式成批次亮相、申請國家專利、限量制作和一場又一場的發布會……這一切,開啟了鈞瓷制作營銷的新時代。

    應變,是時代精神的核心,也是鈞瓷振興的源泉。只有變化,才能出新;只有變化,才能傳承;只有變化,才能更好地展示自己,使人過目難忘。

    冠以珍品名號的鈞瓷太多了,但讓人過目難忘的鈞瓷,才是真正的珍品。

    改革開放后,盡管劉富安、晉佩章、苗錫錦、孔相卿、劉建軍、楊志、任星航、王金合、苗長強、晉曉瞳等,對鈞瓷的向前發展都有過不凡的貢獻,但是對鈞瓷發展真正形成強烈沖擊波的,其一無疑是韓美林的“器型之變”,其二無疑是榮昌鈞瓷的“營銷之變”。

    “器型之變”、“營銷之變”后,“釉色之變”成為時代的課題。

    劉建軍的“釉變”贏得一片掌聲,已然給出了一個鈞瓷“釉變”的方法或方向。

    “釉變”之時,劉建軍也在探索“器變”。至少,《虎福吉祥》上的老虎,溫柔得如一朵牡丹花,《事事如意》則“勇敢”地站了起來。

    在劉家鈞窯,還看到一件剛剛成型、尚未燒造的《人體鈞瓷》,其視覺沖擊力,更是夠強夠猛。

    盡管是《人體鈞瓷》,但它卻與《道玄缽》、《虎福吉祥》、《事事如意》一樣,完全是“中國式陶瓷”,洋溢著強烈的東方精神,與西方陶藝不是一個語言系統。

    向西方陶藝學習,以中國語言再造中國陶瓷,則是中國陶藝家必須面對并去完成的任務。

    劉建軍的“釉變”而“型變”,是繼韓美林“器型之變”、榮昌鈞瓷“營銷之變”后,正在聚集而為鈞瓷新的“沖擊波”。

    變則通。鈞瓷,只有窯變是不夠的,還需要“器型之變”、“營銷之變”、“釉色之變”……劉建軍還在路上,祈望他謙卑為鈞,在《道玄缽》之后,進而在鈞瓷發展史上寫下一個屬于自己的時代。(于茂世)【原標題:劉建軍和他的“釉變”鈞瓷】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平頂山日報 2010-09-0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新浪 百度